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是生物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两个最大的主题之一。教材呈现该主题内容时比较抽象,围绕重要概念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简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比较单一,很难促成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应用。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创设各种条件,变被动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主题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呈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科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学探究的教学策略与实施,可以从“角色定位”、“反思教材”、“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课程观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笔者在使用人教版高巾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二册、选修全一册(以下统称“现行教材”)过程中,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因“材”制宜,力所能及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意味着教师变“教”为“导”,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与时间,提供学生更多的活动探究的机会;“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意味着生物学教学要体现生活化。可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的取向。大多数教师已接受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学校每年有两个长的假期:暑假和寒假。这两个假期时间比较长,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给学生设计假期生物作业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是新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它使我在生物假期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人文内涵,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趣味出发,注重实践,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而生物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使我对生物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既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物为“研究”生物。结合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信息技术将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在生物课堂中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表现力,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生物课件时,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定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  相似文献   

8.
绪论作为一本书的开始,对能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作为教材的绪论,还要在兼顾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现就初中《生物》谈一下绪论课的教学。 “探索生物的奥秘”既是《生物》课本第一册(上)的绪论,也是初中全套《生物》教材(包括两册共三本书)的总绪论,也就是在初中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中,除此之外,再无它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主要通过提出并解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生物学?2)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知识?3)怎样学习生物学知识?讲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生物课的内容与学习方…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物课程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常常缺乏兴趣,这对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索出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让生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新的生物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阶段。高中生物新课程受求评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评价学生对生物技能的形成和运用,评价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方法及进行探究活动的质量,评价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不再拘泥于生物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注重生物学习中的“过程和方法”,更关注生物学习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改革的重点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1.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在开展新一轮生物学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学习和借鉴有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生物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建立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生物新教材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它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研究者及完成者,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设想与实践。现以初二《动物学》教材中的“鱼纲”和“两栖纲”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16.
赵慧 《中学生物学》2008,24(5):37-38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生物新课程“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中的一个内容,旨在通过对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基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本节与实际生活现象密切联系,是对前两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内容的深化,是本主题甚至是整个初中生物教材的难点,并且是高中生物知识的铺垫,所以本节知识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生物统计学》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应符合现代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生物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多年从事《生物统计学》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教师的教学体会不断地完善教材的建设,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生物统计学》四版及配套的立体化教材《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相似文献   

18.
生物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从当前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来看.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被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  相似文献   

19.
鲁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教学内容都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危害性,建立起关爱其他生物,爱护地球这个共同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材中设计了“分析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相关链接”、“探究实验”、“应用与实践”、“思考与练习”、“网站与书库”等板块。在教学中,只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