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和谐校园的产生源自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也是社会对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历来就是培养与造就社会精英与社会劳动者的重要场所,它必须适应社会引领的客观要求与主观愿望。因为教育作用是一种理想,它是一种由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一个以人才培养为重任的场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正在从"精英"向"精英与大众并存"转化。无论哪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只要尊重教育规律与时代要求都会取得成功。当前我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混乱现象。其原因一是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关,二是与大学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晰相关。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策略选择上有着与政府、社会等利益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公园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人文气息、休闲设施等优势,成了人们户外欣赏自然、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潜在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有学者指出,公园是社区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学前教育中利用公园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中,利用公园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国外学前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公园资源的利用,这对我国幼儿园和家庭注重公园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官僚精英们将创设公园视为新政府改造北京的重要举措,为此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园"公共性"的程度。实际上,旧日北京并不缺少休暇娱乐的场所,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北京市民的进香、游赏、节会三大类活动,都带有休闲与欣赏的性质,地点往往在寺庙中或在其附近,时间上全年不绝。这些以寺庙为地标的公共空间,总与特定时间相系,因其喧嚣繁华或亲近山水的品质而获得美学价值。但锐意创建新公园的官僚与知识分子"遗忘"了它们的存在,深层原因是他们头脑中的西方时间体系、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理想,以及现代社会中身体控制的理念。新的星期工作制冲击传统岁时体系,因岁时而获得意义的传统公共空间于是被遗忘。《清明上河图》中繁华喧闹的城市审美观被规则化、技术化的现代城市观所取代,休暇不是为了亲近自然,而是为了促进健康、管理身体,所以旧日休暇场所都不再具有审美价值。而破除迷信的思潮,更使得寺庙作为景观被去神圣化而"死亡"。传统民俗发生断裂,社会主体与知识精英脱节、底层生活方式与国家理想脱节,禁苑成为公园,实质上反映了现代城市观念与几乎所有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对立,公园因而未能真正成为底层民众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精英化教育有传统、扩招前、当前等三种。精英化指标包括绝对性指标和相对性指标两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处于去精英化阶段,但局部已经开始再精英化。再精英化由多种因素推动:对以往盲目扩张的纠偏、国家的需要和重点扶持、教育理想等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也有制约再精英化的各种因素存在,再精英化面临复杂的前景。从现实地位的角度看,现代社会是去精英化的社会,高等教育学历拥有者将不再具有绝对精英地位。从教育的理想性质看,精英化与普及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且说名师     
名师,一个动人心弦的符号,一个令人向往的称谓。同时,又是一个时代对教育理想的呼唤,是一个社会对教育热情的期待,是一批精英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是一个群体对教育本质更好更快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精英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整个社会是精英产生的土壤,而高校则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在高校校园中无处不在,它对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品德、作风、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在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9,(1):91-95
精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演变,蕴藏于各行各业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是精英理念的传递,是精英意识的唤醒,是精英人格的塑造,是精英才能的培养。大学是精英教育的主体,学术精英产生于大学。改进学术精英教育要重塑通识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的教化功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管理体制;遵循学术研究机理,优化学术精英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公园,是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从民国时期宁波公园可以发现,公园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彼时公共伦理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也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地方精英等进行风俗改良与道德规训的重要空间。他们虽然对公共利益有所关注,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尤其是过于强势的公权力量下,公园对近代中国公共伦理生活的作用是有限的,广大民众更多时候也停留于“空间”享有上,处于“被教育”“被规训”“被启蒙”的地位,对公共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等的认同与遵循表现不足。因而,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伦理生活的形成并非易事,充满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政治信仰走向,维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关乎共产主义理想的传承及实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了解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也是进行信仰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高职院校作为传播文化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也是未来社会技术精英云集的地方,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随着社会发展,高职教育更加开放,但在计生教育上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生工作,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要以培养公民为己任,以培育社会精英为理想。具备人文情怀、重视文化积淀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所必需的。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与精英,是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为价值取向所指引的过程,这使得教育活动富含着理想,积蕴着人文情怀。教育的理想是人所赋予的,但人所赋予教育的理想又反过来观照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不仅关注既存的社会现实,而且关注着理想的社会形态。教育理想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具有实践品格的现实关切之理想;一是作为教育精神寄所的终极眷注之理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而高校作为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培养社会未来精英的职能。因此,自觉发挥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的阵地功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传播。  相似文献   

15.
本科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出知识面广、知识交融度高、思维辐射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本科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关键,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有利于在教学实际中选用正确的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于很多教而优则仕出身的校长,他们不仅书教得好,而且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社会精英大多是怀揣远大的教育理想上任的,他们理应成为引领一方教育的教育家。然而校长作为一名有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在官场上运作,参加各种活动,焦虑社会的认同和政府的评价。校长成为专职的官员,离教育家越来越远,校长与教育家就像一副跷跷板,你高我低,你弱我强。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和谐;而作为培育社会精英的大学教育,能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乃至社会文化道德的发展水平。在种种不和谐的大学教育现象背后,感恩之心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加强对大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对于我们创造和谐教育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教育受到各国的关注。环境解说是解说和环境教育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环境解说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园、博物馆、科技馆及环境教育中心等场所。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从世界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公平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推进的,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学校作为一个育人的特殊场所、一个实现教育理想的交汇点,承载着历史的责任、国家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因而紧跟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