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昌龄《诗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镜秘府论》所收王昌龄《诗格》,可能经后人补辑,但基本内容是可靠的。其中有根据他为人讲作诗法时的纪闻辑录而成的语录体,也有有意著书而成的书面语体。一些内容作于为江宁丞时,但有些内容当作于贬龙标之后,包括语录体和书面体。以前我们只认为它作于贬江宁丞时,是不对的。王昌龄《诗格》的注文也可能为王昌龄自注。  相似文献   

2.
陶东风教授近年来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建构、反思和公共性三个关键词,体现他的根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政治追求和现实关怀等三方面特点。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中,他倡导走向多元对话的建构主义。他对新时期文学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的过程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肯定了去精英化的正当性,也察觉到其中的犬儒主义倾向。他通过对某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力图重建政治批评、开拓阿伦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的文化民族主义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对西方先进文化也有极大的包容性,并致力于乡村教育以改造国民性。在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途的强烈的忧世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解构梁漱溟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文字材料数量多、质量高、当时流传广,为文字材料流传后世奠定很好的基础;一生多次整理文字材料,是白居易文字材料流传下来多的主要原因;存于寺院、多处存放是白居易文字材料流传下来多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5.
影片《寻枪》与小说《寻枪记》之间有巨大差异,不论是内容、主题,还是文化品味都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到改编者的文化策略。首先,削弱原著的批判性,将其限定于社会允许的限度之内。其次,为了取得理想的票房,迎合大众趣味,向大众文化靠拢。第三,由于编导者陆川个人化、主观化的艺术追求,使得影片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英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朱熹《白鹿洞赋》是辞赋类文学中的精品,在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是诗人思者,他关于白鹿洞的言说也就是他关于人格养成的诗性言说。朱熹的人格极为丰满,其显著特点是雍容不迫,宠辱不惊。这种特点表现在其诗作中就是淡泊而有味,清通而绵长。朱熹一生诗意地栖居于其尚淡而清通的诗歌之中。从朱熹的诗意栖居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持大众化的姿态,诗意地栖居在这变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7.
张文清 《文教资料》2005,(30):179-181
作为一种行为,每一译作都有它各种各样的翻译目的。目的不同,翻译的结果也有所不同。本文探讨了严复翻译的目的以及他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过程中做出的各种选择来实现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编纂体例,既表现出其异如面的个性,也有必须遵循的通则,且通中有变,变中有通。认识文学史著作通变的辩证统一,将有助于文学史著述之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的"灵晕"(aura)是其美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关重要,因为传统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以及权威性都会因为"灵晕"的消失而产生质的变化。在本雅明那里,艺术"灵晕"到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就逐渐消失,展示价值取代崇拜价值,使艺术作品失去权威性,走向艺术的世俗化。虽然本雅明对带有"灵晕"的传统艺术恋恋不忘,然而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新兴的电影有着传统的戏剧、绘画所不具备的特点。电影是动态的,不需要凝神观照的细细品味,改变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模式,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是中小学校本实施的重要课程。内容隐含、目标隐伏、教师隐现等是其特点;运用整合的理念,通过化繁为简、化平为奇、化俗为雅等策略,把零散的日常活动进行有效地整合、开发,能有效地提升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美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体制和模式还不完善,通过与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六个方面的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学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文化底蕴明显不足,高职学校文化发展必须走有高职特色的个性化之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科技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交融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个性之所在。高职院校文化发展可从其职业特性(科技性)入手向伦理特性(人文性)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宁泉 《培训与研究》2002,19(3):96-97
翻译理论的发展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化交际活动,其中译的主体性逐渐为译界所瞩目。本从学翻译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译的主体性在本阐释中的地位,同时又探讨了译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达到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潜性"词语的生成很可能一时无法穷尽;新的名物词的生成有时会成为词语"空符号"。修辞要求"立其诚",然社会生活中语言交流之场合、情境纷纭复杂,致修辞"立诚"甚为不易。语言创新难,故"句样"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诗文作品的隐喻性往往会导致对作品的修辞性误读,误读也会带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 ,一直非常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探索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一系列创新 ,是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学术之路颇耐人寻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古而今、由雅入俗的沿波讨源之路,这也是一条仿佛司空见惯而又为人们熟视无睹的治学之路——由古典诗词到古典诗学,再由古典诗学到民歌民谣,又由民歌民谣到民俗风情,进而再到民俗文化。并且他在二十多岁时就自觉踏上了这条学术之路。钟敬文不仅少有大志、善学勤思,并且善于把握治学之路上的几个关节点。故此,他的学术之路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词汇的力量不在词汇本身,而在词汇的应用。一个音节嘹亮的长字,就其本身的学术性和新奇感来说,可能是令人叹赏的。然而,把它放在某句上下文之中,说不定倒会牛头不对马嘴。这是因为要确切表达作者的意思,关键不在文辞是否华丽,堂皇,而在于文辞是否切合内容;正像在建筑中,要使拱门坚固,关键不在于材料的大小和光泽.而在于它们用在那里是否恰好严丝合缝。因此,在建筑物中,竹头木钉有时竟与大件木材同等重要,而其支撑作用肯定远远胜过那些徒有其表、不切实用的装饰部件。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共历史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为新时期中共历史学的发展重新确立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共历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拓展了中共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视角.  相似文献   

19.
言据性是指说话人对信息或知识来源以及对信息或知识可靠程度的说明。言据性在语法层的体现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既有的研究主要从言据性的形式标记等语法层面对汉语的言据性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即说话要"言之有据"。其实,我们认为说话更要"言而有信"。本文运用既有的理论模式分析典型例句的据素标记,并尝试探讨除了言据性本身的程度和取向外影响汉语言据性的主要因素,即言语行为者的身份地位、其主观上是否愿意对所说的话负责以及他是否故意在撒谎等事实。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其言据性。  相似文献   

20.
No man ever looks at the world with pristine eyes. He sees it edited by a definite set of customs and institu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 Even in his philosophical probings he cannot go behind these stereotypes; his very concepts of the true and the false will still have reference to his particular traditional customs. … From the moment of his birth the customs into which he is born shape his experience and behaviour. By the time he can talk, he is the little creature of his culture, and by the time he is grown and able to take part in its activities, its habits are his habits, its beliefs his beliefs, its impossibilities his impossibilities. Every child that is born into his group will share them with him, and no child born into one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globe can ever achieve the thousandth part. There is no social problem it is more incumbent upon us to understand than this of the role of custom. Until we are intelligent as to its laws and varieties, the main complicating facts of human life must remain unintelligible. (pp. 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