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意外的感动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位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而烈士是在两天前牺牲的,也就是说,在烈士牺牲后还有人在这里留言?再往下看——“天堂也在失火吗?”这个留言把烈士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推到了我面前。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2.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3.
11月中旬,成都军区宣布一道命令,批准被誉为“全军最老新闻干事”的四川省军区新闻干事梁峰因年龄和战残原因病退休养。一个偶然机会,我们从这位长期从事基层宣传报道,成绩辉煌的基层“老新闻”档案中,发现一段已尘封20年的传奇故事,领略到一位倾心军旅新闻事业老战士崇高的追求与情怀。  多年来,驻川某团都保留着一份错误的阵亡名单。这份21年前保卫南疆作战中宣布的阵亡名单中有一个至今还活着的“烈士”,他就是四川省军区新闻干事梁峰上校。  西南战区新闻圈里,不知道梁峰的不多,知晓他这段传奇经历者却很少;更鲜有人知道…  相似文献   

4.
刚进90年代,新闻媒介相继报道了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一位“烈士”仍然健在的消息。这位活着的“烈士”,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记述的战斗英雄李玉安。 1991年秋,湖北省竹溪县税务局一位干部向我们提供了魏巍笔下另一名“烈士”仍健在的重要新闻线索。这位干部告诉我们:他在竹溪县兵营乡搞社教时,碰到了一位老人,是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战士。在交谈中,这位干部问老人知不知道李玉安,老人回答说:“怎么不知道?李玉安是我同班的战友。”接着,老人向他讲述了同李玉安一起参加松骨峰战斗的经过。这位老人现年63岁,现名张德礼,原名张贵生,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述的烈士张贵生同名同姓,一字不差。在向我们提供上述情况时,热心的税务干部还带来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证件上姓名与所讲的情况完全相符。好一条新闻“大鱼”!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县电台、电视台几位同志都准备前去采访。这一情况立即  相似文献   

5.
“写不出稿子怎么办啊?”正当我坐卧不安为上不去稿发愁的时候,脑海里忽然浮显出了某师原新闻干事滕风华和蔼的面容。他去年一年见报七八十篇稿件,又是前卫报社的特约记者。对,请他谈谈他的写稿经验。人无我有,是他写稿时的第一渴求。滕干事所在师驻守在渤海前哨。几年来,  相似文献   

6.
我是1982年担任新闻干事的,先是在团场,后调到师宣传处。几年来,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集体采写是提高通讯员素质,搞好通讯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150团场刚当新闻干事时,当时团里通讯报道工作比较薄弱。团领导对此着急,我更着急,总想尽快打开局面。一天,我去请教当时的团政委魏国安。他说:“小伙子,要想办法培养一些人。”他停了片刻,原地兜了一个圈子,象在思谋,然后说:“咋培养呢?有空你就带上几个文教,到处去采访,回来一块研究如何写。这样,慢慢地你和大家都能提高了。”经政委这一指点,我茅塞顿开。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便找来6名文教干事,先组织  相似文献   

7.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  相似文献   

8.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言者,“理直”气壮,闻者哭笑不得。然而甭管是哭是笑,我倒觉得这位县委书记的“道理”是从另一角度(且不说“从反面”  相似文献   

9.
已是3月2日了,我订的《军事记者》仍不见踪影,说心里话那份焦急和热切真的很不是滋味,每天收发员还没到我就到了收发室,几次下来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杳无音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机关办事,发现康干事的桌上放着一本今年第一期的《军事记者》。我想也没想就坐下看了起来,可能是我太入迷了,康干事连叫了我两声我才反应过来。他说:“这本杂志不错,你也爱看啊?”我连连点了几下头,忽然想起我订的《军事记者》来,就忍不住地向他发牢骚:“也不知杂志社怎么搞的,我订的现在还没收到,办事也太磨了”。“噢!这本是不是你的?上星期夹到报纸里发到我这儿的,我看上面内容比  相似文献   

10.
某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刘中华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下面的小故事,兴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这是报道工作器要嘛”!一天,团里召开常委会,刘主任通知刚兼任新闻干事的吴乐亭参加。吴干事不好意思地说:“主任,我还是不参加了吧”。刘主任风趣地说:“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报道工作的需要嘛!”他接着又说:“作为一名新闻干事,就应该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到基层挖掘报道线索。”从此,团里召开常委会,只要是学习研究的内容与搞好新闻报道有关,都通知吴干事参力D。“派车送过去”“主任,那篇抢救群众的约稿,报社…  相似文献   

11.
炎炎夏季,参加市广播电台新闻工作会议。大家看到我手中拿了一本今年第一期的《新闻爱好者》杂志,纷纷要过去看。谁知,读着读着竟都上瘾了,先后有多人借阅。没办法,会议临结束时,只好把杂志借给了邻县宣传部的一位新闻干事。 10天后,下部队采访路过该县,特意找这位新闻干事讨要,他说:“杂志被组织部李部长借去看了。”4天后,这位新闻干事到市报社处理稿件,我听说后就打电话问他杂志是否要回。他抱歉地说:  相似文献   

12.
运城,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显示出她的活力与辉煌。 农民的后代梁志俊,是中共山西省运城地委委员、运城市委书记。带着对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的炽热感情。他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奉献,洒下了一位人民公仆的赤诚之爱。他没有星期天,牺牲节假日,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有人问梁志俊:这样辛苦图的啥?他说:“为的是老百姓的明天更美好!” 打开“牛家院” 梁志俊生长在稷王山的一个穷山沟里,对老百姓尤其是山里人有一种特殊而浑厚的感情。他常常告诫自己:做为一名党的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日照市东港区人武部政委梁化勇自任军分区新闻干事始,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管是他任人武部副政委、部长还是政委,结合工作搞报道已成了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他都有二三十篇稿件见报,且大都是要闻。其他单位的新闻干事都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梁化勇是位专职报道干事呢,而本单位的同志则都喜欢叫他“报道政委”。染政委有个好习惯,每周至少下基层一次。一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来搞调研,看能否顺手抓几条“活鱼”来。梁政委搞调研写稿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见报而写稿,而是通过写稿提炼出一种反映时代强音的…  相似文献   

14.
一 1990年底的一天,胡德海大胆地跨进了学校领导办公室。他向领导报告:“建议咱们学校办张校报!”他以军人特有的干练简洁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设想。“谁来办?”领导问。“我!”他望着领导,领导也仔细端详着他。他明白,领导是在问他:“你这个毛头小伙子能行吗?”他默不作声地从身上取下挎包,然后从挎包中掏出一叠烫着金字的获奖荣誉证书。这些,都是他近年来从事  相似文献   

15.
近日,某单位开宣传干事工作会。一个上任不久的干事写的本单位事迹见了报,人们向他表示祝贺,还有人建议,让他拿给单位人看看,说是准能得到好的反响。哪料到这位干事打着手势连忙阻止说:“稿件水分太多,是为应付任务写的,千万别让单位人看,看了,还不炸了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丰富多彩”,一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一道高中考试题:中国革命为什么有千千万万的烈士?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答案竟然是:“他们不懂得人生的重要”。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毛秉华仍然感觉如在昨日。“前些年,我接待了广东的一位中学校长,他带着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来井冈山参观。”毛秉华说,“这位校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我陷入了沉思。有的孩子对历史如此无知,可这都是孩子们的错吗?”五星红旗是怎么来的,大人们都说得清楚吗?井冈山斗争离现在这么久了,提井冈山精神还有用吗?一连串的问号,让毛秉华暗自思忖:必须向来井冈山学习参观的游客讲解清楚井冈山精神。毛…  相似文献   

17.
葛增民——《鹤壁矿工报》几乎每期都出现这个名字,有时一期出现两三次;在市报、市电台以及省级以上报刊、电台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个名字。葛增民是什么样的人呢? 未睹其面,人们会这样推测: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精明强干的青年人吧?要不怎么这样富有朝气。其实他是鹤壁六矿的通讯干事——一位两鬓染霜的老同志。“新闻工作是一件苦差事”、“懒汉干不了新闻工  相似文献   

18.
1993年9月的一天,军区首长来到某团六连检查工作,首长间站在身边的一位身着作训服,脚穿旧胶鞋的中尉军官:“你们连今天的训练课目是什么?”陪同的师领导向首长解释说,他是师里的新闻干事,叫高立海。首长笑了,接着说:“今天看到你的这身穿着,是一位称职的新闻干事。”是的,他是一位称职的新闻干事。常常为一个好的新闻线索风里来雨平去,在基层连队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小散远单位和执勤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许多基层官兵说:“咱们师的新闻干事像连长。”他来自基层,深知基层有许多闪光的人和事,也深知脚板底下出新闻。他不靠坐…  相似文献   

19.
刚当报道员时,我自信在地方学校作文写得好,上了十余篇小稿,便总以为搞报道不就是一个劲儿地熬夜、不停地爬格子么?于是,在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曾努力地往这方面使劲,稿子洋洋洒洒地写了近百篇,人瘦了好几圈,谁料三四个月过去了竟“杳无消息”。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政治机关当打字员。这期间,我接触的材料多了,接触的人员也多了,视野开阔了,获得的信息就更广了。一次,我到宣传科送交打印材料,在一名干事的办公桌上意外看到一叠地方寄至部队战士的优抚通知书,翻看日期都是上一年以前的,经询问这名干事,才知道:他刚从文件柜里清理出来,这些都是三四年来战士家乡送给战士本人安心服役的“定心丸”。当时也不知是谁负责的,没有及时分发下去,造成了“积压”。由此,我就把这一现象写成了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