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瞿钧 《现代教学》2005,(5):26-26
2005年4月21日,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和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由《上海教育》和本刊共同承办的“应用引领学校现代化——2005教育信息化论坛(中国.上海)”在上海市东格致中学举行。此次论坛的内容与形式较之去年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此次论坛规模达到千人,与会代表主要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人物“校长”为主。其次,论坛从上海走向了全国,论坛邀请了全国范围内的专家与校长参加。最后,突出“应用”的主题,希望能使信息技术回归其本来面目。从本期开始,本刊将系列报道本届论坛的精彩内容。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教育城域网建设、校园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教育城域网从高校向中小学等其它教育单位推进,已建设成覆盖全市的服务应用网络,形成一网五环的格局。“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将遵循“以人为本、数据为先、标准统一、应用至上、安全可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教育系统信息化规划如下:总体发展目标以上海教育城域网为基础,建立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数据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快资源、协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唯一由媒体颁发的为鼓励优秀上海教育信息化产品的奖项——“2005《上海教育》《现代教学》校园信息化优秀应用项目编辑奖”得者将是“用户”“厂商”搭档。这是最近记者从主办方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信息。作为连续三届评选活动的筹划人,上海教育杂志社总编辑金志明特别谈到了这次评奖有别于前两届评奖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周慰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06,(12B):8-11
在短短几年里,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各区县基本完成了学校硬件配置的均衡化和师资的全面培训工作,“校校通”。建网、建库、建队伍”“四通”等迅速从“现代化新名词”变成了“不需要再讨论的问题”。当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成功跨越了“应用”的门槛后,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又该迈向何方?  相似文献   

5.
2005全国教育信息化千名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应用引领教育现代化。论坛呈现出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新成果、新视角以及进发出来的新智慧、新理念给我们以振奋,更带来了对教育信息化前瞻性的思考和启示。早期“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信息化初级阶段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上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当时是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工作目标的: 第一个层面是让师生在学校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与因特网。美国在通讯和因特网的应用方面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引领地位,上海在21世纪初也提出了一个“生机比”的目标:小学15:1,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作为地处上海远郊的松江区.如何让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上去,成为一个新的努力方向。而上海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也需要郊区的教育信息化同步发展。松江区大目标已经确定:作为上海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新城,松江将建设成一座体现上海郊区综合实力和水平、居住环境优越、中等规模的文化旅游园林城市,而这个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需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学习型社区的互动,最终建立起适台松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资源库全方位建设模式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教育资源库项目是上海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项目,项目按照“平台 资源 管理 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规划建设,一期工程已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应用成果。科学的教育资源建设观反映了用户的主要需求,对资源库成功运行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5年,我校投资近60万元为25间教室装备了“一网新三机”,彻底实现了“班班通”工程。“新三机”进教室一年来,使用频率之高、应用范围之广,确实使教育信息化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方便”、“真方便”成为教师使用“新三机”后最多的赞语。视频展示台和背投演变为完美的电子黑板,计算机和网络是搜索资料的得力工具,电脑和背投成为强大的影视播放器……但是,如何挖掘“一网新三机”深层次的应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益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创新青少年德育活动”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之初,安达市教育局就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着“以信息化构筑教育区域化特色优势,全力实现教育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一主导思想,寻求具有安达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几年来,我们坚持大投入、重开发、强管理、抓应用的工作思路,把握并运用信息技术给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2004,(10):39-40
2004年9月14日下午,在上海市王宝和大酒店举行了“汉王文本王教育版产品推广试用会”。本次活动由上海泓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汉王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与有效学习”的专题报告。会后,本刊记者对上海泓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与上海近代"海派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发展教育,佼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似乎是一个新的课题,其实上海近代的“海派教育”已为之作了有益的探索。西学传播、教会学校和洋务教育分别从外部与内部提供了“海派教育”的“气候”,而“华洋杂居”的市民社会“模本”及其需求则构成了新式教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上海教科网秉承“技术到顶,应用到底”的原则,依托IPv6实验室技术攻关,研发、实施、推广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并基于此探索各类跨校共享应用。  相似文献   

14.
700多名校长、10多名专家、从7个省区汇聚上海东格致中学,参加本刊和《现代教学》主办的2005教育信息化论坛。上海教育信息化知名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蒋鸣和、以及中央电教馆常务副馆长、香港中大学教授黄宝财作了精彩报告。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共有4位区域教育信息化负责人、10名校长、10名教师分别围绕“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笔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在大量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两点思考,其中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指出“正确选择并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指出“重建设轻应用”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3,(3):18-21
现在.“数字化”这个词.在长宁区,从区长到企业经理甚至居民区的干部.都在频频使用。上世纪的“长宁效应“.到两年前的“数字长宁”的提出.“数字长宁.教育先行”已经浑入人心。去年.长宁区区长薛潮调研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工作时,对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总结了完善长宁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大规划所要考虑的问题:1、校园网“校校通”未来三年如何运转。2、教育平台资源库如何充实。3、多媒体教育和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如何相结合。4、如何推广“多网合一”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教育传播与技术》2009,(2):F0003-F0003
2008年6月,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上海市教委启动了第二阶段的“上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项目,从十个郊区县选取了阂行区蔷薇小学、崇明县三星中学等20所农村中小学作为项目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8.
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原期。如何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电子书包”的应用,将是很好的切入点和动力源,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摘要:经过多年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原期。如何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电子书包”的应用,将是很好的切入点和动力源,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  相似文献   

19.
顾峰 《现代教学》2006,(5):27-28
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做大“应用层”、做优“整合面”、做精“资源库”和做强“核心链”为重点,注重资源整合,注重科学应用,使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青海教育》2008,(4):61-61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陛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