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集体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资产属性日益彰显,而已有的法律制度与其资产属性呈弱相关,与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呈强相关,这就凸现其法律制度的滞后。深化集体土地法律制度改革总体取向应是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综合决策的理念下,来完善集体土地法律、法规建设,使其为农业生产力的组织结构调整保驾护航,为创新集体土地市场调节机制夯实理论基础。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流转是土地承包制的一种衍生制度,依法流转是健全集体土地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阶段,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其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应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定,明确政府财政政策目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法律宣传,建立切合地方实际和对农民实用的具体流转办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建设,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及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盘活我国农村巨大的生产资料市场,维护土地流转中相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地流转,对化解我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但从目前情况看,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流转程序不够规范,配套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的关键在于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土地流转方式,探究土地流转方式的发展方向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村土地定价理论与实践尚不完善;而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与流转行为人的意愿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流转行为人(农户)的预期土地流转价格,对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定价理论和推进土地流转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重庆市农民土地流转调查,从流转主体农户的属性出发,分析影响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价格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价格与被调查者据场镇距离、被调查者家庭人均年农作物经济收入正相关,与被调查者家庭在校学生数负相关;这些结论可以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陕西农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多样,成绩巨大,但问题很多.为了促进陕西农地使用权顺利流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改革现有农地征用制度;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尊严;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和产权市场;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着对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适应问题,从法理上分析把握两者的差距,对于现实中诸多土地权益矛盾的解决,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历史沿革、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措施六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是实践探索的产物,但我国立法并不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将作为用益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并不意味着承包权和经营权也是用益物权,将经营权界定为经营性债权更为符合法律逻辑,不违背一物一权的物权法基本原则,更能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经营权不能成为抵押权客体,作为质权客体更为适宜.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应在法律体系内规范其内涵,构建合理的权利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确保农村耕地数量上不减少的同时,充分挖掘闲置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贵州毕节地区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找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界定了不同主体相对于农地时的各项权力和责任,决定了不同主体的受益和受损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农地产权制度的供给及其功能提出了新的特殊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农村土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投影寻踪技术进行评价。最后针对两个土地流转实例,运用该该模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该模型能够更好的揭示各种土地流转模式的综合优化指标值差异,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该模型的建立,对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不同地区的土地流转案例的绩效进行比较,为下一步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和合理利用,大力提升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还没有摆脱,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畜禽疫情、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尽快落实土地流转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扶持发展农村私营经济,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才能化作现实。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票制度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实践,以"先补后占"代替"先征后补",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地票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而稳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鼓励农民参与复垦,规范复垦验收环节,动态调控地票价格,扩大地票适用范围,完善地票价款收益分配机制,以深化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从微观层面——农户的角度出发,以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深入基层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现阶段龙游县农户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变化各自的特点,并在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各个相关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建立计量回归模型,经过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后发现:农户现有农用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和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这四个因素显著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针对相关结果提出了推进土地流转、活跃农贸市场以及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变革的产物,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三权分置"政策推动下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大,既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并存一些问题,不解决好现存的诸多问题,就会制约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文章主要针对我国"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实现我国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必要条件。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今后的有关研究中,一方面,应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内容应力求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同时,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还要注重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使用农户模型对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单一要素价格的上升将使农业生产的所有要素需求下降;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活跃程度的提高,会使土地供给者增加土地供给,同时也使土地需求者增加土地需求,并使资源由生产效率低的农户向生产效率高的农户转移,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村土地市场完善程度越高,均衡时的土地交易量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