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作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重要手段的口述史,已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口述史在研究、宣传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官员因腐败问题落马,从中可以看到中央惩治腐败的力度和决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的执政成为"局部执政"的预言和尝试。为了克服各种腐败现象,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由于政策严明,措施全面,腐败问题得到了根本遏制。新形势下的反腐路径可以从苏区的反腐经验中学习。本文从中央苏区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中寻找现实启示,进而探索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路径选择,为新时期更好地促进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运动。有其政治目的和鲜明特征。笔者对苏区体育运动历史资料的分析表明:苏区体育是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具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是对土、洋体育运动形式的合理结合;它是直接服务于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对中国革命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局部执政的重要阶段,在这近十年时间内,中共在赣南、闽西一带整军经武,将此前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蓝图擘画诉诸实践,诸多创设成为日后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中就包括军事体育在内。军事体育有效融合了军事和体育两个方面,既能作为部队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也能以竞技比赛的形式呈现,达到娱乐大众、增强战士体质、提升部队作战能力等多重目的。中央苏区时期的军事体育虽然条件艰苦、简陋,但其受到党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留下了宝贵经验,且深受红军官兵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苏区时期的少年先锋队性质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几经演变。在少先队成立之初定性为青年群众参加的武装组织,苏区成为后从单纯的军事武装组织演变为武装训练组织。继又交为青年群众半军事性的武装自卫组织和苏区建设组织。苏区时期少先队的性质呈现从单纯军事性逐渐向苏区和平建设性组织转换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浅析太平天国的立国精神支柱--拜上帝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上帝教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洪秀全对西方基督教改造的结果。它对于动员和组织民众起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即“革命理论的外衣”。在天国政权建立后,作为“君主专制的光环”,拜上帝教并未有效地巩固天国的统治基础。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看,太平天国运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立国精神支拄——拜上帝教,尽管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成为后人继往开来,走向胜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刘斌 《职大学报》2014,(4):70-75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能否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决定着土地革命的成败。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苏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农民进行教育,不仅保障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优先受教育的权利,还大力推进文化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活动与生产实践结合。此外,为了解决经济条件落后以及师资匮乏等问题,还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兴办学校。这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动了整个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利建设是1931年湘鄂西苏区抗灾斗争中光辉的一页,苏区军民书写了在河湖港汊地区与敌人较量、绝处逢生的成功范例。面对国民党兼施"水淹苏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反动政策,中共湘鄂西省委英明决断,领导和组织苏区军民开展水利建设,把党的建设、反"围剿"斗争和春耕保收运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战胜天灾人祸,保卫了人民,而且提升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声誉形象,巩固了红色政权,深刻地说明苏维埃社会制度对灾荒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对后发展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的现代农业起步较早,从政府农业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在政府支持体系、农业合作组织、市场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等方面对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作为革命艺术的木刻版画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经历了在地化的历程。延安木刻版画从城市化的艺术作品转换为乡土化的动员媒介,兼具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和崭新中国的未来想象。从在地化逻辑上看,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吸收欧洲先进的版画经验,扎根延安大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延安民间文艺的精髓,更加吻合中国民众审美风格。延安木刻版画融入陕北地域特色,赋予边区日常生活意象以革命象征;传播边区社会新样态,成为党的有力喉舌。从中国精神意蕴上看,延安木刻版画的在地化旨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革命斗争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和家国情怀,不仅鼓舞了当时边区乃至全国军民抗战活动和生产建设的热情,还能为当今党的社会动员奉献红色基因和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央红军长征有其深刻的地理原因:中央苏区的区位接近南京国民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是国共矛盾集中交汇的地区,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中央苏区四临敌性强邻,缺乏战略发展空间;中央苏区地域规模狭小,红军缺少回旋余地;中央苏区战争资源枯竭,不足以支持持久的战争。  相似文献   

12.
夹金山位于宝兴县,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多彩,红军长征文化"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结合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合理、科学地开发长征文化"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在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当地就业和促进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问题不仅是和平年代中国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三大”就开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长征前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中得到实践和发展,为后来乃至建国后的民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挖掘长征时期红军经过贵州时的民族政策史料,从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的实施、特点、影响诸方面论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4.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狱,并允诺他们组建国际性的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当发现这一计划威胁到苏联的现行体制时,又将他们打入囹圄,并用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取而代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联为了维护自己在波兰的长远利益,秘密处死了阿尔特(埃利希此前已自杀)。这一事件在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和反苏浪潮,为了平息事端,斯大林不得不派苏联犹太人代表团出使盟国,以修旧好。  相似文献   

15.
湘江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来最险恶、最惨烈的一仗,也是中央红军整个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在该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了2万余人。本文从中央红军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战术的运用、行军速度等方面,分析了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遵义“红军菩萨”的历史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事件。通过田野调查和史料分析等方式,对遵义“红军坟”及“红军菩萨”的民间信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诠释和解读“红军菩萨”信仰在时空背景中生成流传的合力过程。  相似文献   

17.
黔北地区流传的红军歌谣不光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红军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而且也是底层民众记录红军在贵州历史的一种叙事方式,它从侧面反映了长征在贵州的民间历史,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联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迅速地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面效果,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美国在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快速地摆脱了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为美国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两国抗衡危机、挽救国家现有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对于我们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征中,党和红一方面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实际相结合,及时制定和实施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民族政策。依据党指导民族政策总方针的演变及与其相适应的民族工作实践,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制定和执行的民族政策可划分为长征初期、长征中期、长征后期三个阶段。红一方面军从战略高度把少数民族问题与长征、中国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联系起来,其民族工作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军事上的根本转折。这次会战是在巩固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和配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与“堡垒”战役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是,不能用否定“堡垒”战役的眼光和方法来剖析“库尔斯克会战”。这两个战役无论形式和内涵都有重大区剐,不属于同一概念。“堡垒”战役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在计划阶段就蕴含着失败因素的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战略定位高度是“粉碎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敌人后,解放顿巴斯和整个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而战役的实施使希特勒从苏军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企图彻底失败,从此,直到战争结束。德军只能进行防御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