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两宋咏物词是在“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互相补充和推动下完成其发展历程的。王沂孙的词集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的最终结果──巧构安排与寄托深远的完美结合。王沂孙以一颗纤细敏锐的词人之心感受到了时代和个人的悲剧,并用其沉郁之笔,唱出了两宋词坛辉煌而又短暂的余音绝响。  相似文献   

2.
张雪莉 《学语文》2002,(3):33-33,48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词作蜚声文坛。清代李调元评其“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她熟悉词的创作规律,不仅能凭其特有的敏锐细腻的艺术直觉营造出疏朗高远的意境,而且善于选用经过锤炼而又出之自然的语言,形成“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语言风格。清代王士祯称其“人工天巧,可称绝唱。”合“人工”与“天巧”于一身,以“人工”之力入而又以“天巧”之貌出的语言风格,是李清照词最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对词之“静”境颇为关注,多次提到了静、穆境与深静。对其词学中的“深静说”,有四个方面内容值得研究。穆境与深静同有寂寞深远之味但美学品格不同,“穆境”侧重于追求儒家的温和中正之境,旨趣在“格”。“深静”之境之主体一刹与客体的照面更深邃与空寂忘我,旨趣在“深”与“情”。进入深静之境的前提是主体胸次无尘,有“净”的心识和“情”的支撑。追溯深静说的理论渊源,能够发现其词学深静说融合了儒释道并继承了传统文论思想。将况周颐的深静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对比可知,深静说侧重于对精神形式“静”的捕捉,而境界说则倾向于表现宇宙与生活的真意。  相似文献   

5.
词境,是有别于诗境的另一种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里,王氏所谓“诗之境阔”,乃指诗笔勾画出的壮阔景象,它以情的外物化为其审美特质;而“词之言长”,则指词体以描写人的细微幽深的内心世界为指归,显现出一种款款“心曲”的审美化资质。  相似文献   

6.
历代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评论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词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我们的民族同样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词的发展史上,乾嘉时期杨夔生的山水词值得关注。就杨氏词作的审美意境而言,其笔下的吴越山水词多呈现清丽之境,也兼有凄清之态;而描写西北风光的山水词则显示出雄奇之境。杨氏词境多融合着或浓或淡的愁绪,这与其一生羁旅经历和特定心境有关,也和他词作中的意象选择有直接关系,最终形成其词境的个性特征。杨夔生的山水词,包括其田园词,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词以意境为最上”,(《人间词话》)意境是评价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明末陈子龙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词境的成功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9.
略论樊榭词     
厉鹗是宗风斯畅时期的浙西词派盟主。樊榭词渊源近白石,风调主“清”“幽”。本文拟以世情、人品、艺心为网络,从把握能动与受动的合力着手,简略解读其内涵与成因。本文认为,一、“盛世”中形成的自觉框范意识,与其感时怀古词的平钝之间存在着联系;二、孤贫遭际与淡泊之志的集于一身,使樊榭词的情绪之流虽有幽独但少落差:三、“清”是樊榭词植根于精神追求、行为标式的审美意识。其“清”近幽、主淡、尚远。樊榭的幽人雅集、湖山清赏之作,最能体现“清”的独诣;四、怡情悦性的赏玩意识内化为樊榭题图、咏物词的雅趣标的;五、将情致引入虚处,于虚处锻炼空灵,是樊榭词境清幽的法门,受惠于白石、清真、草窗三家。六、樊榭词能“清”能“幽”不能厚,病在意不深浓,真气不充。  相似文献   

10.
靖康之变不仅使南渡词人卷入到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中去,也使他们的心境与词境为之一变.南渡词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增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其创作风格上承苏轼的豪放雄迈,下开稼轩爱国词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2.
清词中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自明代实已开启词的复兴之端。政治因素只是诱发词的复兴的一个"契机",词的内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清词中兴的更重要原因。晚明云间派的理论对清初词坛及这一时期词的理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满足文化的形成、发展对清词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口的激增与出版业的繁荣同样为词的中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苍雪是明末清初名诗僧、吴梅村、王士祯对他的诗作均有至评。本在略述其生平的基础上,以期对其诗歌和在清初吴中诗坛的影响作一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词选对女性词人的选录在中国女性词史乃至整个女性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宋人词选中,李清照词备受青睐和关注,但女性词人群体整体上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明代中后期,随着女性词坛的活跃与词选家女性意识的增长,女性词人群体受到关注,出现了第一部女性词选《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其编者王端淑关注本朝的女性词创作,并且着意提升女性作家的文学地位,这一演进历程颇堪玩味。  相似文献   

15.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研究的一大空白,为明词、明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由于文献浩繁,疏漏在所难免,根据方志、总集、别集等,谢承举、马闲卿、王韦、胡汝嘉、俞彦等五位词人小传均可略作订补。  相似文献   

16.
吴藻是清嘉道年间才媛中的佼佼者,通过分析梳理其关于词的创作论、境界论、风格论以及鉴赏论,探求以她为代表的大部分江南才媛的词学观,可弥补明清江南才媛传世的词作品颇丰,而相关文论思想却欠缺整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七言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鲁竹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54-57,82
浙西词人吴陈琰为“浙西前驱”曹溶的学生,于康熙二十年同淄川名宦唐梦赉相唱和,留下一百三十多首词,并与其他浙西词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吴词境界阔大、慷慨俊爽,与其师曹溶一脉相承,却与典型的浙西词风迥不相侔。吴陈琰作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发展壮大之际,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浙西词人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创作群体走向文学意义上的流派之经过。  相似文献   

19.
学界完善《全明词》的工作一直未曾停止,辑佚、补订成果颇多。今刊布26位词人的62阕词作及2句残句,均为《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失收。这些词作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略按《全明词》体例整理,以补阙典。  相似文献   

20.
田同之出身诗学世家,自幼秉承祖父田雯教诲,习学声诗。晚年致仕归乡后,转而致力词学,著有词论《西圃词说》和词集《晚香词》。他的词学观,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广陵词人群的词学主张,一是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两派词学理论。其词论要点是:为词尊体,批评和否定填词为小技的传统观念;辨析诗、词的不同,以“真多假少”、“文生于情”,和“假多真少”、“情生于文”来断说诗、词之别;论述词的创作风格,主张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兼收并采;结合自己的填词体会,学习、借鉴别人的理论主张,多角度的阐明了填词的规范、要求、方法。田同之的九十三条词论,多为“采择”和转录别人的论述,很少自己理论建树,但也应当包含有他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也体现了他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