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及其特征。本文认为,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共有四种,即非规范性、强制性、非均衡性和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权力博弈性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非规范性和强制性,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以非均衡性和层次性为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管理权力的不断下移,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出现了新的变迁路径——中间扩散型。利益的驱动是它产生的基础,地方政府具有足够的实力跟权力中心进行博弈是其产生的保证。独立学院的产生正好解释了中间扩散型变迁路径是如何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中运行的。  相似文献   

3.
张侃 《山东教育科研》2013,(11):25-27,38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过程是学术、政府和市场三股力量相互博弈不断调整的过程。我国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制度变迁。我国高等教育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学术性,努力扩大高校自主权,使高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好政府的关键性作用,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以制度变迁为主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在市场秩序中展开博弈。尽管初期三者博弈地位、博弈空间和信息占有不对等,但由于博弈因素会随着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变化,所以他们在围绕市场秩序制度变迁为主线的博弈中可以选择恰当策略,以实现各自利益目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影响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因素,既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也是约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的基本条件。本文试图从这些影响变量,提出它们诱发制度创新的轨迹,及其形成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构建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分析框架,从制度视角探寻研究生教育匹配转型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诉求。研究生教育制度层次的变迁:资源配置上制度的供需矛盾、治理结构上各主体间的权力博弈、制度环境下路径依赖对次优制度的"锁入"、嵌入文化中意识形态与教育理念共同推动或抑制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央政府应简政放权,行政权力适度让位于市场自发调节,实现"小政府,大市场";建立健全监督约束与激励机制,切实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地方政府以路径创造打破路径依赖下制度矩阵对低效制度锁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教育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燕楠 《文教资料》2008,(13):127-130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它需要对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进行积极的改革和调整.教育制度的变迁促使高等教育规模向"泛化"(大众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与正面导向相悖的负面效应.因此,打破高等教育制度的"单一性"、对高等教育实施"泛化"的结构调整、以广泛的渠道和多元的模式来推动教育发展和制度变迁是高等教育摆脱困境的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演化博弈思想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化博弈思想的制度分析为中国经济转型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演化博弈思想的制度分析,即用演化博弈的思想解释和理解制度:制度如何生成,如何演化至今,以动态的视角研究制度的产生和存续以及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六种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本文认为,转型期不同阶段我国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方式呈现不同的特征,具体是,在1978-1984年阶段以隐性权力博弈为主,1985-1992年阶段以灰色权力博弈为主,1993-1997年阶段以主动型权力博弈为主,而1998年之后则以混合型权力博弈为主,但显性权力博弈在我国高教领域出现的条件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带有明显的政府驱动型特征。行政动员和项目制是政府应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经过长期实践,政府的行政动员和项目制互为表里,相互作用,逐渐定型为一种以政府行政权力为核心,以频繁的指令性要求为驱动力量,以繁杂的质量保障项目为载体,以评估作为合法化路径的一元化的技术治理格局。这种质量保障方式内生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是为"体制化的技术治理"。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制度是体制化的技术治理得以产生和运作的制度根源。从大学制度入手进行深层次和整体性变革是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2005年4月12日国家承认学历的239所民办高校创建时间的分布为依据,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周期,并通过描述性研究进行印证分析.民办高等教育30年演进表明,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特征,内输入是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演进逻辑本质上是我国政府及其内部权力精英对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的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这些相关治理制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确立、完善和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制度。同时,在这7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未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百多年的沧桑历程中,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沿着形成期的免费教育制度→民国时期的有偿上学教育制度→1949~1979年的政府统包统揽教育制度→1980~1989年的收费制度序幕再度拉开→1989~1996年的双轨收费制度→1997年至今的全面收费制度的轨迹变迁。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变迁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政府、高校和学生(或家长)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快速变迁和高等教育制度转型的背景下,第三级政府举办的地方大学在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大学,地方大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结果,是利益相关各方博弈和学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和制度变迁。文章基于新经济制度学制度变迁理论,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为研究基点,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演进和评估制度变迁为主线,对重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关系与高等教育质量能否得以保障息息相关。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着"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在"合作博弈"中表现为主动权力博弈形式,在"非合作博弈"中表现为隐性权力博弈、灰色权力博弈两种形式。合理划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权力界限,中央适度让渡一些权力给地方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权力时需要道德的规约是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体制过渡时期的利益分配首先是一种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我国改革中形成的城镇、农村和权力寻租三大利益集团及其相互博弈,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和制度变迁.微观领域的利益分配以宏观利益的分割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分析不仅以制度为研究对象 ,还构成一种研究方法与范式 ,即通过制度主义视角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现象与问题 ,提出制度创新的可能途径。制度分析主要源于新制度主义的启发 ,借鉴了多学科方法 ,在理论上强调制度的内生性特点 ,对具体制度做发生学研究 ,追问制度安排的合法性。高等教育制度分析具备上述特征 ,并着力探讨高等教育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可能性 ,试图从交易成本理论、组织理论、博弈论等出发 ,揭示高等教育制度的双重性 :既是重复博弈的内生产物 ,又独立于参与者的行动选择。高等教育制度分析服从于高等教育组织特性。目前 ,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政策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2003年的25年,是中国力推改革、全面开放、整体转轨的25年。2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与制度创新的变迁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领域渐进式改革的缩影。本文认为,转型期制度创新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稀缺资源配置的供求方式的改变上。这一改变以资源配置微观主体的产权确立、分化与制衡为配置前提,以增量制度创新与存量制度调整的双轨配置路径为线索,以回归的学术力量、重构的政府力量与在建的市场力量三者配置制衡为治理结构;其配置基础以分散的个人与组织的多元利益最大化与补偿制衡机制为特征,其配置效率以市场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