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昭君和番是否为悲剧这一问题,从古至今的研究者见解不一。古代文人墨客过多渲染昭君的哀怨与悲伤,这由当时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使然。通过考察昭君故里和匈奴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宫与匈奴处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以悲剧可作定论的。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写昭君的诗很多,仅传世之作,从西晋的石崇到董必武,据说已有六百多首。有的叙述史实,有的拟昭君抒怀,有的借题发挥,有的以昭君自况。“群峰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是杜甫感时的叹息。“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这是李自怜其远嫁的名篇。“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是白居易拟昭君的心愿。“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春  相似文献   

3.
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今皆知,《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  相似文献   

4.
她,抱着琵琶静伫,轻捻抹复挑,切切如私语.她一生辗转,辗转在男人之间,也辗转在民族之间.她仰起明艳的脸抬头看秋月,脸上有着让人心疼的神色.这月,已不是汉家月.她已离开汉宫多年了,她是《汉宫秋》中的王嫱,是一个我爱的温艳女子. 唤她昭君该比较亲切,呼韩邪待她可好?世人总叹息她如此韶华,却被推出去担当民族责任.可我知道她从未被折损,她只是勇敢地跨出了一步,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与其做一位深宫白发的寂寞美人,呼韩邪是她的好归宿.爱她的人都不希望她在汉宫中干等着褪尽芳华.  相似文献   

5.
琵琶魂     
一把琵琶就是一个天下。四弦,四轴,流水图,凝香木,雅致不加修饰,却高贵到绝巅。琴声飞扬,似看到冰冷的汉宫月华如练,千年前的昭君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似看到狼烟四起的沙场战马奔腾,有飞将军李广的长戟弯弓和硝烟弥漫的十面埋伏;似看到阳春白雪明媚着如水的江南,淡  相似文献   

6.
试考察昭君故事之五大系统,六朝、唐代诗昭君和亲之主题之叙事情节,多近小说家言,不合史实。宋代变异生新,咏写昭君和亲故事其意在反思与批判,多涉及尊王攘夷之论。清代诗人题咏昭君和亲故事,诠释解读颇有新创可观者:或说画图之妍媸、或论红颜之祸福、或议和亲之是非、或评远嫁之哀乐,较近知性理性之判读。至于开发昭君故事之"遗妍",或点染汉宫之秋恨、或描述出塞之悲喜、或传写琵琶之哀怨、或称扬青冢之流芳,则多设身处地,拟言代言,接近感性抒情之挥洒。笔者选择"和亲之是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昭君何怨     
我们在历史中认识的昭君,是备受景仰的人物,历史对她赞颂有加,从未提及她有过什么怨言。而文学中所说的昭君,却总带着浓浓的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矛盾的吗?哪个才是真实的昭君?昭君又有何怨呢? ——题记  相似文献   

8.
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汉唐时代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经常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加强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了。特别是昭君出塞,由于王昭君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故后世也称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了得到西汉王朝的支持,使部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结果王昭君被送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相似文献   

9.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前,王昭君从今湖北兴山,沿着香溪河走进汉宫,数年之后,肩负着和平使者的重任,出塞和亲,给汉匈两族带来了半个多世纪"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升平景象,被传为千古佳话。"昭君和亲"从国家层面上讲,是政治上的联姻,关乎社稷民生,体现出外交政策上的智慧,众多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从政治、史学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给予了客观的评说和论述。昭君文化在民间乡土社会的解构中,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忠君爱国的,礼教崇拜的,回归人性的,都从不同侧面,叙述着昭君曲折传奇的人生和丰功伟绩,体现出昭君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昭君故事从<汉书>史录开始,经汉唐至元明,再由清代至20世纪70年代曹禺的同名剧作,昭君其人其事几经演变.2000多年间,无数文人学者透过自己的视野描摹、演绎着昭君故事,同时也改造着昭君其人其事.整体考察昭君故事的流变,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真实是如何透过人们的视野与当下相纠结.真实的历史是存在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再现于人们视野中的历史却变动不居.  相似文献   

12.
《汉书》对昭君出塞事件的简单记载,给这一题材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塑空间,以至于《后汉书》在记载这一史迹时受当时传闻与创作的影响也具有了文学性质与传奇色彩。而当昭君故事初步定型后,诗人们尽管寄予了不同的理想与情感,但各类主题的作品又几乎都流露着失意与悲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14.
肖冰 《中国考试》2003,(1):14-15
2000年,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世界。这一年,一盏小小的烛光,在神州大地悄悄点燃——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考委联合发起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烛光工程。两年来,这盏烛光长燃不息,散发着细微却坚强的光明!与80年前那著名的星星之火相比,这盏烛光  相似文献   

15.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16.
王昭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此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故当人们言说昭君之时,其实是需要作出分辨的:是历史的昭君,文学的昭君,还是文化的昭君。而这三种昭君的形成,揭示了昭君题材不仅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殊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相似文献   

18.
论昭君故事的三重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昭君故事的解读,史家重在客观真实的记录,着眼于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文人则是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启昭君故事的情感与艺术空间,借“咏昭君”表达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在民间,昭君故事被劳动人民编织成众多神奇绚丽的传说,把昭君理想化、神化,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与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史家、文人及民间的不同解读构成了昭君故事的三大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表现为史家求“真”、文人尚“悲”、民间重“乐”。  相似文献   

19.
拨亮烛光     
我国为农村教育所设的两个扶助工程 ,一个是专帮穷孩子的“希望工程” ,另一个是专帮穷教师的“烛光工程”。“希望工程”已深入人心 ,国内外有识之士为了让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能“一个都不能少”地重返校园 ,纷纷慷慨解囊 ,托起一轮“希望的太阳” ;“烛光工程”却鲜为人知。“烛光工程”1998年4月由中华慈善总会正式启动 ,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为贫困地区的特困教师提供生活补贴 ;二是为贫困地区的教师提供培训 ;三是为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评发“烛光奖”。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可以说 ,“烛光工程…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作品是时代生活尤其是时代政治生活的风向标。元初昭君文学创作以抒写"昭君怨"为中心内容,中后期则一反"昭君怨"格调而大唱"和亲赞"的新声。这与元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歧视政策而中后期统治者大力施行开明政策从而使民族隔阂逐渐消减多民族逐渐走向融合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由"昭君怨"到"和亲赞"创作主题格调的流变,反映了元代昭君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曲折地反映了有元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