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太极拳是祖国传统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健身和防身价值.作为技击传承创新基础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曾一度只重视健身而忽略技击本质,通过对高校太板拳攻防含义教学的研究,旨在使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得以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唐松年 《武当》2011,(5):14-15
传统太极拳以它的健身、防身、祛病、延年益寿等价值而被世人公认。但究其辉煌,却是因为先辈们留给我们神乎其神的实战功夫。目前传统太极拳实战功夫的继承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太极拳先辈们的实战技能。追求拳架及太极拳健身功能的偏多,对它的技击功效知之用之甚少;纸上谈兵多,以  相似文献   

3.
赵雨含 《健身科学》2012,(12):39-39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太极拳讲求意气相连,形随意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相似文献   

4.
李秒丰 《武当》2008,(4):13-14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技击格斗是它的本质功能,其它功能都是为技击服务的,或是在技击功能基础上的引申和转化。尽管人们可以把太极拳当成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手段去练,但健身养生不等于练拳,练拳乃是以健身为基,养生为终,御敌自卫以为用,其目的依然在用。拳属武人于兵,兵者战之用!真正的拳者,就不能止于健身养生,还要研究技击,训练散手。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古代儒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一种哲拳,它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以阴阳对立统一、动静相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为主线,吸收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仁爱礼乐"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的"道论"、"气论"、"反者道之动"等作为太极拳思想认识论的理论根基和重要原则,共同构建了太极拳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关系,对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拓宽太极拳研究领域,构建太极拳体系框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作为一项武术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文化涵义,但没有像太极拳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和民族色彩。它的起源、拳理、技击原理、以及锻炼方式、锻炼价值都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从以上几点对其之间的渊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阐明了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富含哲理的武术拳种,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之宝,更是高雅的健身养生之术。太极拳的技击、表演和健身养生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群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和基本规律是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8.
王俊法 《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72-72,76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研究、总结产生的防身、健身方法,具有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技击理论,长期影响着我国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及太极医理等方向的发展。通过对太极文化理念的分析揭示出太极拳作为竞赛体育项目的深层延伸。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以及健身养生的特点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剖析论述,探讨了太极拳整体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观、道观、气观以及太极图与太极哲理垢内在联系;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形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以及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辩证内涵。辨析了太极拳技击中所蕴涵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哲学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都有着极其重在的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伦理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璨烂的文化,使习练者不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更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伦理是道德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渗透着伦理因素,伦理思想是一种社会调节体系,起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对社会与国家的义务等作用。太极拳拳理中育有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文章从太极拳的拳理入手,来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太极拳中的"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一项集哲理、健身、技击于一身的体育运动,它以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本文试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架练习、技击中“圆“的体现,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太极拳的实质,以期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伟 《体育世界》2007,(11):80-83
起源于道家的太极拳,运用道家的哲学、养生理念,经过六百余年的实践,对养生、健身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科学健身的典范。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它以"道家自然无为为思想基础,集佛家之舍己宽容,儒家之中庸之道,兼具有经济学说,吐纳导引,蓄发提放,奇正虚实,周易之阴阳变化,物理之力学原理"等众多学科融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高度浓缩的文明成果,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智慧的养生体系。通过演练太极拳,学习太极拳的理论,领悟太极拳的内涵,品味中华文化的真谛,从而育养自己的心性和品质。本文从太极拳的拳理和运动特点等方面,阐述了太极拳对人体的健身作用,认为太极拳对人体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来增进人们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们现在所熟知的杨式太极拳,如24式国家竞赛套路项目及49式、85式、103式等传统套路,这些基本都是属于健身与养生的慢架拳。除此以外,杨式太极拳还有74式、108式等以技击为主要内涵的快架拳。所谓慢架拳就是练内功的一种方法,而快架拳则是通过这个内功与对手进行技击的武器。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向外传播的代名词之一,其文化承载能力是其他拳种所不具备的。其健身、养生等方面太极拳具有独特之处,作为太极拳流派之一的和氏太极拳,它所包含的易理更是在招法之中处处存在,文章就和氏太极拳的哲学蕴含、和氏太极拳之"圆"观点着手,就和氏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3,(6):16-17
古典拳论是太极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太极拳不能不涉及这方面。古典拳论中有许多光耀武坛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佳作。古典太极拳论所阐述的是关于太极拳练习的综合性原则、方法,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纲要,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实践性依据。本篇从养生角度解析古典拳论,只是立体化认识古典拳论的一个视角,不包括其他方面如技击等的分析范围,但古典拳论的涵义及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仅在于养生一个方面。这需要广大太极拳研习者加以深刻体会。本文只是提示一种理解的方式。文中解析综合了多位太极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6.
郝瑞科 《武当》2008,(1):23-23
武式太极拳动作简洁紧凑、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连续顺随,讲究意、气、力与拳势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集技击、健身、修身养性功能为一体的太极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博大精深,与太极拳练习丝丝相扣,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崇。  相似文献   

17.
《武当》2008,(11):48-49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拳种,它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生长、盛行于民众之中。从太极拳的取名、拳理构思以及它内功的锻炼方式等方面考察,它与道家哲学思想以至后来道教的一些养生修炼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道家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秒丰 《中华武术》2007,(10):53-53
一、传统太极拳必须定位于拳太极拳即为拳,必须定位于拳而非操舞,拳术更非神术、仙术、玄术。拳乃徒手的武术,武术之术乃是用武的技术,武乃力量实力的象征。所以说,拳属武入于兵,兵者战之用。太极拳无论多么特殊,健身效果多么奇特,只不过是依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运其拳,依然不过是以太极而名的拳术,太极只是拳术的名称而已,而其他功能都是为拳的本质功能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拳的本质乃是技击,这是毋庸质疑的。拳不离攻  相似文献   

19.
周关华  杨培伍 《武当》2001,(2):18-18
太极拳是门古老的拳种,在民间流传的各派传统太极拳,具有攻防意识,侧重于技击,其拳术有无技击水平,决定了它当时在社会上的地位。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本世纪以来,社会上的武术馆、拳社逐渐都以“锻炼身体”为号召,招来更多学员。这就使得太极拳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