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人品还是学问,钱先生都是我们的楷模." 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于12月19日逝世的消息在传播媒介公布后,学术界、社会科学界为失去一代宗师而痛惜,人们对钱先生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一些曾与钱钟书先生相交多年的朋友、有过学术往来的同事以及受过指点的后学,纷纷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在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中所感受到的他的为人、治学的风范与业绩.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记忆力极强,没有人不佩服。乔冠华就说过:“钟书的脑袋也不知怎么生的,过目不忘,真是Photographicmemory。”钱先生反应也极快。记忆力加上反应敏捷,钱先生的学问和才气就凸现出来,与众不同了。有一次,某位自称仰慕钱先生的解放军军...  相似文献   

3.
谦虚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一篇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论文,登门求教于钱钟书先生,钱先生给予了热心帮助,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文章发表前,这位青年过意不去,非要钱先生一同署名。钱先生当然不肯答应。在青年人一再央求之下,钱先生勉强同意署上一个“郑辛禹”的笔名。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小记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时任《文艺报》副主编的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生先打了个电话,被钱先生婉拒。无奈之下,吴泰昌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
  一天下午,他和林湄突然出现在钱钟书的家门口。一见面,钱钟书便笑哈哈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由于林湄是带着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刘一鬯先生的问候,加之吴泰昌又是老朋友,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但钱钟书要求林湄不做笔记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钱钟书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他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招骂,这是辩证法……”在“违反我的人生哲学”这一句旁,钱钟书特意加上小圆圈,以表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钱钟书先生于《山谷诗》任、史二注所作的补注的读解。钱先生根据“阐释之循环”的原则,来读《山谷诗》任、史二注,发现了其许多长处,也发现了其许多疏失。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署名     
人们敬仰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平易近人 ,从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年轻人向他请教 ,他总是热情回答问题 ,帮助查找资料 ,有时还亲笔写信详细解答。他在赠送给别人的书上签名 ,常常是“钱钟书敬奉”。有一次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篇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请钱钟书先生指导。钱先生不辞辛苦 ,字斟句酌 ,帮助他充实修改。论文发表时 ,青年恳请钱先生署名 ,他不同意。在吴庚舜的一再央求下 ,钱先生只好违心地署上一个笔名 :郑辛禹。为何要署这样一个名字呢 ?原来 ,在《百家姓》中 ,“郑”在“吴”之后 ;在天干地支中 ,“辛”在“庚”之后 ;古代…  相似文献   

7.
关于钱钟书先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人们谈及较多的是他在1940-1941年间发表于《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上的《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但是这其后,钱先生的作品里有关汉学的内容却少有人梳理。其实在钱先生回国后所参编的《书林季刊》里,在他的散文杂纂中,以及《管锥编》、《谈艺录》这样的煌煌巨著甚至其晚年的断片残卷中,都闪现着汉学的灵光。如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0)为界,将钱钟书先生的汉学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考察其后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思想和创作,可求得对钱先生之于汉学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写在人生边上》疏证汪少华《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1941年12月开明书店初版,1983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出版,199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钱先生早年所写的这本散文集虽然不足三万字,但是,“涵盖《围城》的人生探索,贯串...  相似文献   

9.
王莉 《教师》2010,(29):122-12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成的作品。钱先生对它的几次修改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艺术性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围城》中尽显钱先生的智慧,而这智慧显示在作品的语言中就形成了钱先生独特的幽默感。其中的叙述语言的凝练生动和人物对话的耐人寻味,让读者体会到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  相似文献   

10.
王莉 《教师》2010,(2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成的作品.钱先生对它的几次修改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艺术性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围城>中尽显钱先生的智慧,而这智慧显示在作品的语言中就形成了钱先生独特的幽默感.其中的叙述语言的凝练生动和人物对话的耐人寻味,让读者体会到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  相似文献   

11.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 钱钟书有一本《牛津大辞典》,这本辞典钱先生用了几十年,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件事让《牛津大辞典》的出版商知道了,他们找到钱先生,提出高价购买、永久收藏的要求,钱钟书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在乎钱吗?”  相似文献   

12.
在钱钟书先生驾鹤而去之后不久,马斗全先生曾经以《钱钟书称赏最甚的人》为题目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说“以我所知,钱先生称赏最甚的人,是广州的李汝伦先生”,理由是钱钟书在私人通信中称赞李汝伦“胸中泾渭分明,笔下风雷震荡,才气之盛,少年人所不逮”云。此文一出,贻笑大方。因为打开私人通信,晚年钱钟书对年轻人“奖饰溢量”,称赞之甚别说在李汝伦之上者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士祯的神韵理论及诗歌创作,历来褒贬不一,仁智各见。钱钟书先生在诗学专著《谈艺录》中,从探寻诗人心态出发,剖析诗作风格,追溯入手取径,评骘诗学地位,手眼独具,针砭有加。钱先生个人审美趋向的渗透,引入思考,其圆融通观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提供了批评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主要探讨了钱钟书先生的文化发展观,分析了他的文化发展观“通变论”的自身思想基础和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渊源。从古今、中外两个维度对钱先生的“通变论”展开论述,并指出钱先生关于文化、文学发展的一些观念与西方大家的理论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有人曾问钱钟书先生是否认为金钱万能,钱先生以一贯诙谐的口吻回答道:"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难道还会迷信它?"钱钟书先生学问深,志行高洁,手面也不窄,所以能用"太极推手"四两拨千斤。若换了旁人,即便是辱没列祖列宗的那号顽主,在财神爷面前,也总要恭恭敬敬烧上一炷高  相似文献   

16.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赵青 《考试周刊》2008,(6):134-135
<窗>一文是选自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一篇散文,本文欲从<窗>这一篇小散文中去窥视钱先生之大人生.本文认为:钱先生的人生是边缘化的,他远离名利场,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真性情的生活,导致这种人生状态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状态,而<窗>一文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钱先生人生态度的窗口,从这一窗口我们约略能知道成就钱先生边缘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5,(4):5-5
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登记表“懂何种外语”一栏中,钱钟书先生填写着:“略通英、法、德、意语。”钱先生是公认的国内当代学者中屈指可数的精通外语的专家,他曾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委员,又参与了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定稿工作。他把自己对外语的精通说成“略通”,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以学者冷静从容的心态,敏锐地审视观照对象,将学问、才情、感悟、哲理融为一体,对人生这本大书写下种种富有远见卓识的批注。《写在人生边上》是破体名作,钱先生将学术、创作相互打通,使之有界而又无界,由《写在人生边上》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一代宗师钱钟书先生离我们而去了。钱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令世人折服,然而我更钦佩他那寓深于浅、寓庄于谐的文风。他剖析事理时,从不板起面孔,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其间,再配以连珠妙语,使读者看了,既明其理,又感其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