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吕叔湘先生的一部重要语法著作,全书以语法分析问题为纲,结合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书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如区别词的问题、句子结构和分类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我国语法研究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全面检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且深刻分析了汉语语法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从而为处于迷惘中的汉语语法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林清先生称其为“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极其重要的语法理论著作”①。它出版至今虽然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观全书,我们认为它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既不拘泥于传统又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分析观作者在探讨语法研究的理…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和朱德熙是二十世纪两位著名的语法大家,他们对现代汉语语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语法界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对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的《法讲义》 《语法答问》的研读和比较,从词缀(语缀)、词类问题、倒装、主宾语的纠纷、句子结构类型以及析句方法六个方面,论述了二人对于同一语法问题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先生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他也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创始人。本文主要是对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进行介绍并对其结构特点进行剖析,同时指出其鲜明特点、价值地位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法自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其间,汉语语法研究大致经历了由模仿西洋语法,到挖掘汉语语法特点、探索汉语语法规律、缔造汉语语法体系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徐通锵、叶蜚声的《“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都是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目前,语法学家们仍在脚踏实地地探索着。但在研究中,大家普遍感到难以深入下去。这里我想按照陈望道先生在《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中的精辟见解就语法研究的新途径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体会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语法答问》中,朱德熙先生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汉语语法分析中,为汉语语法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揭示了晦涩难懂的语言学理论,为汉语语法学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汉语单句复句的区分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存在着分歧,它一直是语法教学的难题之一。一九五七年,《中国语文》曾开展过讨论,大家提出了一些区分标准,分析了一些特殊句型,最后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没有解决问题。可见给单句复句划界的确是“叫人挠头的问题”(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我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或者实践上说,都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历来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因为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故把形容词包括在动词一类之中。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把它作为一种半独立的小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不但“只有一件事为难: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即非谓  相似文献   

9.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以下简称《新著》)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语法著作,它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些适合汉语语言实际的语法理论,而且在于它在析句法方面也开了汉语语法分析之先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语法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前者。语言学界评述甚多;对于后者,论述较少,且至今褒贬不一。我们认为以辩证的观点,从汉语语法学史的角度去正确地认识《新著》之析句法的历史贡献和不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书报之窗     
《语文战线》从八○年第三期开始,开辟“语文教育家介绍”专栏,在已出版的第三、第五期里,分别介绍了吕叔湘同志和张志公同志。这两篇文章简略介绍了吕、张二同志的籍贯、生平、担任过的职务、治学精神、工作态度以及对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贡献,重点介绍了他们的学术专著。第三期介绍了吕叔湘同志的学术专著《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建国以来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第五期介绍了张志公同志的学术专著《汉语语法常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评介吉玉见中国的语法学如果从《马氏文通》(1898)的发表到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问世已达80余年。正如吕先生所说的那样:这80年可分前后两个40年,前40年是名家著书立说,基本上没有提出问题来讨论.1938年在上海,有几位...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时80年来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研究作了全面和深刻的检讨,在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性质的力作.文章从创作背景和目的、体例和内容、理论创新、理论溯源、价值与不足等方面对这部著作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语法认为:句子由词构成,一个成分一个词。所以词就成了各类语法教材论述的中心问题,这是“词本位”观点的表现。从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系统提要》)颁行以后,短语在整个语法体系中约地位和意义开始得到重视。《系统提要》本身就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论述了短语的有关问题。这几年,中学语法教学已由“词本位”转变到“短语本位”。 中学语法教学的重心的转移,说明了短语在各级语言单位中所处地位的提高。吕叔湘先生说;“传统的语法分析句子,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地位。”又说:“把短语定为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对于汉语好象特别合适。队语素到句子,如果说有个中间站,那决不是一般所说的词,而是一般所说的短语。”(《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短语本位”的观点认为,句子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更主要的是由短语组成。短语可以直接作句子的成分,这就解决了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分析句子存在的一些矛盾。 由词构成的短语这一级语言单位在汉语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中由小到大的五级语言单位,它们的组合规律具有一致性,而到了短语这一级,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都具备了。短语前承词、后起句,它不仅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大多数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带上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搜集了《礼记》郑注中的语法分析材料,加以梳理分析,认为郑玄对词类、语序、词组中的语法关系等语法问题都有所认知。从《札记》郑注的语法分析中可以管窥郑玄的语法观念。  相似文献   

15.
选择典型例句进行语法分析,对于初学语法的同志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实践越多,掌握语法知识的熟练程度越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同志学了一些语法知识,但分析具体问题时,又常常感到很棘手。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注意特殊或少见的语言现象不够,缺乏综合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选择整篇文章全面进行语法分析,是有益的。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篇幅较短,涉及的语法问题较多,很适于选作典型作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79节,谈到图解和代号的问题时说:“如果有人把语法分析上曾经利用过或者可能利用的各种图解和符号搜集起来,做一个比较研究,那倒是很有意思的。”(第69页)本文试图对常见的语法分析方法作一个比较,供同志们研究和学习语法参考。常见的语法分析方法有:一、图解法 (中心词的多分法,也叫“句子成分分析法”)二、符号分析法(也是中心词的多分法,句子成分分析法)  相似文献   

17.
《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刊登了范晓先生题为《语言、言语和话语》的文章。文章中讨论了语言、言语和话语这几个术语,讨论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并针对王希杰先生《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范晓先生把语言和言语问题重新提出来进行讨论,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历史来看,我国60年代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大家没有取得广致的意见,分歧一直延续至今。从现状来看,“语法研  相似文献   

18.
纵观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建立以语用分析为基础,以语义分析为手段,以语法分析为目的的汉语语法新系统,对当前和今后的汉语语法研究都是极有积极意义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黄火炎 《广东教育》2010,(11):13-14
[靓题精讲] 要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技巧之一是从语法分析入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法的解释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由此可见,词语的选择必须符合语法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训诂学中的语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中的语法分析 ,以实用为出发点 ,且并不系统 ,散见于各处。笔者将经文与注文加以对比、归纳、总结 ,历时地研究训诂学对语法现象的分析 ,一方面给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另一方面从训诂学对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分析中探索古人的研究方法 ,从而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