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台湾省大学招生“学能测验”简介1.1 “学能测验”的产生1992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建议书”,1999年6月台湾省“大学招生策进会”通过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2002年起台湾省废除了实行已长达47年的“大学联考”(相当于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大学择优录取,第三种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派.前两种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2004年大学多元入学将两制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大学招联会常务委员会昨日通过2004学年度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将大学多元入学整并成“甄选人学制”与“分发入学制”两大管道。其中,甄选入学制又分成“学校推荐申请”与“个人自由申请”,报告、考试合一,考生只能择一参加;“分发入学制”则把现行甲乙丙三案并为一案。另外一项重要变革是,2004学年度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一律只能作为各招生管道的检定门槛,不得采计成绩。分发入学制应采计指定科目考试三到六科,其中可含术科一科,且分发入学制不一定要以学科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考试》2006,(2):58-58
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当前各级学校对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甚至招生方式都在不断地更新,而大学入学考试与招生也由联招改为多元入学,其中的考招分立,亦即招生与考试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办理,以期招生多元化、考试专业化,使得多元入学方案也就在此理念下顺利推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是办理大学入学考试的专责机构,目前每年分别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时,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台湾地区的2022年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其在原有的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基础上提出了多项创新性举措,主要体现为“X+Y+P”的多资料采用模式、学习历程资料库的建置、申请入学和繁星推荐作业时程的延后以及校系考试科目数量的降低等方面。虽然此方案尚未正式施行,但其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诸如学生的考试负担过重、城乡学生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共性问题存在。因此,此方案在正式出台前仍有可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年开始全面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这是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而“学科能力测验”作为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办的一项考试,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台湾地区学科能力测验之自然科学考试提出了一个清晰而操作性很强的命题思路,对我国大陆高中学业水平和高考制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台湾地区于1994学年试行“推荐甄选入学”方式,2003学年实行多元入学方案,目前,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正在计划和推行至2013年为止的五年规划,并继续完善多元入学方案。台湾地区近20年的高考招生改革皆按照适性选才、专业分化的理念加以展开,即按照大学各个学系的特别要求来选拔学生,其经验对于内地的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选才及走向专业分化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年开始全面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这是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而学科能力测验作为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办的一项考试,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台湾地区学科能力测验之自然科学考试提出了一个清晰而操作性很强的命题思路,对我国大陆高中学业水平和高考制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燕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1):34-36
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的构架和完善,及近年来技职校院的改制,伴随多元入学方式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各层次技职教育之间的顺畅衔接。2006年的新考招方案中新增了甄试入学测验。采用“技优入学、甄试入学、分发入学”3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入学通道。尽管岛内对多元入学改革方案褒贬不一,但其独立的技专校院招生体系、彰显“能力本位”的考试方式以及校院自主招生权的扩大仍给内地职教入学制度改革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2002年,台湾地区正式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学科能力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英文作文题话题立意、联系生活、贴近实际,已形成了稳定、鲜明的特色,在考查考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并对大陆高考英语作文题的命制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斌 《考试研究》2012,(5):34-41
中国台湾与大陆均于20世纪50年代走上了大学入学统一考试的道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台湾开始探寻大学入学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分析和介绍台湾实施多元入学方案的发展历程、实施情况与改革成效,着重分析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对其成效的评价,并提出对大陆高考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制度从1954年实施至今,已经从原本将"考试"做为学生入学的唯一渠道,转变成为目前由"繁星计划"、"甄选入学"与"考试分发"共同构成的多元入学制度,其中2002年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全面实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旨在由多元标准达到"用适当方法,选适合学生,进适切校系,达适性发展"的目标;但实际执行时,却发现这一制度已经不是单纯的选才制度,而是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习俗紧密相连,且二者甚至可能会对多元入学方案目标的达成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台湾高校在录取考生时易于操作,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于2003年重新制定了“学科能力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标准。“学科能力测验”主要评价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适用于大学入学相关的招生。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学科能力测验”各科成绩采用“级分制”。“指定科目考试”主要是由台湾各高校、院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从“指定科目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是台湾地区依据"考招分离"原则,实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在介绍方案具体内容、考试设计以及方案的特点基础上,认为大陆地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应考虑到澄清教育目的、认清社会现实和加强大学的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台湾地区首次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对于大学而言,学校可以依据院校发展特色,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连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入大学院校就读.本文以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其优点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方案的考试形态、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及其对台湾高中教育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大学多元入学制度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5.
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台湾大学联考与内地高考在考试的功能、形式、流程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近年来,两种考试制度都面对相同的弊病,从考试指导方向到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都亟待改革。2001年台湾正式宣布取消大学联考,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台湾高等院校联合招生考试制度从2002年起将被“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所替代,在改革进程中迈出重大一步。本文试从分析台湾大学联考的历史渊源、现行入学方案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出发,力图从中获得对高考改革的启示,为现实的高考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综合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难点。1992年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此后台湾便开始了大学考试招生的"多元化"探索。本文从试行推荐甄选制、推荐甄选制中的综合评价、联考招生中的综合评价、"学科能力测试"和"指定科目考试"两种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方式等角度介绍了台湾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做法、经验和争议,可供大陆高考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多元入学渠道乃是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传统的联招考试入学渠道提出反思,并以松绑法规、考招分离、自主选才之规划,期能改善一切只为考试、一切只为升学之教育流弊。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四技二专多元入学方案迄今,在弹性录取方面已有成效,但也产生一些值得探讨与改进的问题,因此,技专校院入学测验中心及招生策进总会应集思广益,深度研究简并考类考科、固定统一测验日期、限制跨类招生与二次招生等多元入学方案之改进措施,以强化技专校院能力本位教育的特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与以前相比,如今上大学已不再是一种奢望。台湾现在有150所大学,考生只有15万名左右,一名学生一次可选填80个志愿,学生升学率高达88.69%。 2002年台湾废除了大学联考(相当于祖国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这种方案有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中学没有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各校水平参差不齐,评分标准高低不一,因此大学录取新生需要有一个共同标准的统一考试,但是,美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由“教育考试服务社”(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主持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简称“学能测验”(Scholastic  相似文献   

20.
针对初中基本学力测验所引发的问题,台湾教育当局在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将此作为改进高中多元入学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这项教改新制,目的在改变过去“考试领导教学”的偏差.从根导正教学方向。使初中学生能够快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