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制造业相比,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领先企业间存在更高的技术势差。通过对18家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考察发现,高技术势差并不必然导致创新追赶机遇的削弱。"本土环境催化"、"关键人才资源"和"本土市场拉动"共同为本土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创新追赶创造了客观机遇。"国际联接"和"技术地方化"则是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有效的创新追赶行动策略。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创新追赶的"刺激—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聚焦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问题,通过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外部创新网络相结合,基于本土企业逆向创新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总结后发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逆向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 本土市场创新为后发企业创造多元化的逆向创新机会;作为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创新网络嵌入与基于本土的产品开发能力之间的良好互动,共同促成逆向创新的发生与实现;基于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促进后发企业实现逆向创新的演化升级.本研究丰富了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认识,为本土企业逆向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科技企业纷纷拓展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通过企业为主导的边界组织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然而,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的微观机制和演化状态存在认知黑箱。本文借鉴扎根分析流程,选取华为公司的边界组织作为典型案例。研究表明: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承担教育赋能联接、融通创新联接和科学技术联接功能;3类活动呈现双循环互促关系,融通创新联接活动是企业边界组织的枢纽环节,双向推动并支撑衔接教育的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实践;随着企业边界组织能力的提升,3类活动不断拓展呈现单一界面串联、接力式循环并联和知识生态系统网络的非线性演进规律;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构建创新链,促进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应用活动的互促衍化,日益表现出知识创新网络接口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逆向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在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逆向创新的机会及能力支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逆向创新机会呈现多元性,利基市场和主流市场均可以作为逆向创新活动的基点,且利基市场的创新机会包括流程利基和产品利基;不同的逆向创新机会,所需能力体系存在差异。流程利基需要组织学习吸收能力、技术搜索能力及市场推广能力等支撑,产品利基需要合作学习能力、技术适应性改进能力及市场特性认知能力等支撑,主流市场导向的能力支撑体系主要由自主研发能力和多渠道利用外部资源能力构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两家后发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演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企业创新追赶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依循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相应地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技术(工程)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的中间联系环节,企业在创新追赶的全过程均应给予其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熊焰  孙红军  周钟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210-219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并模拟全球创新网络的多重嵌套与企业动态学习能力的协同演进能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创新网络的多重嵌套与企业动态学习的演进路径为:知识探索↑→本土创新网络嵌入↑→海外创新网络嵌入↑→海外知识内化↑→知识转化↑→企业动态学习能力↑;随着企业创新嵌入的深入,其全球创新网络演化驱动三要素中,本土创新和海外创新网络的演进对企业动态学习能力提升均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本土国家的创新网络环境和东道国家的创新网络环境对企业动态学习能力都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逆向创新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中,体现为本土企业在海外申请的专利日益增加,其专利的发展演化过程也体现了企业的逆向创新和技术追赶过程。为了深入探讨该过程中的专利演化影响因素及演化结果,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本土企业逆向创新不同阶段竞争的Lotka–Volterra生态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和分析本土企业在逆向创新国内和国外两个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专利演化情况。研究表明:在逆向创新中,本土企业的专利演化主要由其资源竞争能力来决定;但在国外市场阶段,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差距不大时,处于劣势的企业有机会在专利的竞争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从企业资源竞争能力提升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可以为促进本土企业的逆向创新和专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企业专利数量的变化作为技术演化的路径,以体现本土企业逆向创新的发展过程,探讨本土企业逆向创新过程中专利演化的影响因素及演化结果。构建本土企业逆向创新不同阶段竞争生态的Lotka-Volterra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和分析本土企业逆向创新在国内外两个不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专利演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逆向创新中,本土企业的专利演化主要由其资源竞争能力决定;但在国外市场竞争条件下,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差距不大时,处于劣势的企业有机会利用专利优势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从企业资源竞争能力提升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重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布局高价值专利,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薇  黄霞 《科研管理》2022,43(2):65-71
   逆向创新,为后发企业开展全球创新并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战略思想。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创新链理论和基于领先企业的逆向创新理论进行了理论思辨,厘清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概念,归纳了创新链类型及其对应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创意获取、研发和市场进入次序,与西方领先企业相比,上述逆向创新三要素的具体内容与选择机制均存在明显区别;第二,基于创新要素组合,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链可以划分为本土市场推动型、海外市场拉动型以及推拉复合型三种类型;第三,以逆向创新链类型为基础,可以归纳出六条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程度选择适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杨桂菊  陈思睿  王彤 《科研管理》2020,41(3):164-173
处于后发劣势的本土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跟随和模仿创新实现赶超。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了颠覆赶超的机会。但已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基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利基市场的市场定位颠覆,差异化的服务设计颠覆以及运营模式颠覆是本土制造企业颠覆主流市场在位企业,实现成功赶超的有效模式。知识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本土制造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来源,机会能力是本土制造企业通过知识搜索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企业产品创新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国际比较研究为目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关键因素-优势地位-新产品绩效"观点的企业成功进行产品创新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了各国企业产品创新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对新产品开发结果的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产品创新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过程与美、日发达国家大体相似;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新产品绩效所起作用的强弱程度异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4.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钰芬 《科研管理》2009,30(5):1-11
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但企业如何有效地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仍然缺乏研究。文章以U-A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并实证验证各外部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符合我国企业创新实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研究发现:在产品创新阶段,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有选择地向少数外部创新要素深度开放能促进创新,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工艺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积累和工作责任心;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积累以及将技术与市场整合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突破性创新作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赶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正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能力演化、制度供给视角探讨企业如何开展突破性创新。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的实现需要内在能力和外在制度的共同作用,当内在能力实现由常规能力到高阶能力、由使能能力到赋能能力的动态演化,以及外部制度实现由干预政策向服务政策、由单一政策向政策合集的变迁,企业也将逐渐完成由创新跟随到创新突破再到创新引领的转型跨越。上述研究发现揭示了企业能力、制度供给与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协同共演规律,对于深化理论认知以及开展理论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案例,基于“组合赋能-创新组织演进-创新模式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进步”分析框架,探究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创新组织演进经历了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联合体依次递进的3个阶段;(2)与创新组织演进同步,创新模式实现了从合作创新到协同创新再到融通创新的升级;(3)伴随着创新组织演进和创新模式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经历了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数字化创新能力4个阶段,同时制造能力发展经历了从基础制造能力、国产化能力、整机制造能力到智能制造能力的逐级跃升;(4)产业依托创新系统完成了技术“跟跑”,依托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技术“并跑”,依托创新联合体则取得了技术“领跑”;(5)创新组织演进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组合赋能的结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机理研究既能丰富产学研融合创新理论体系,也为其他高端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际封锁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技术选择、投入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志勇 《科研管理》2013,34(6):42-49
企业创新中的技术选择是不是越先进越好?企业创新中的投入强度是不是越强越好?本文在适宜技术理论框架下,通过大样本的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1)在控制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情况下,企业创新的技术水平与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2)在控制企业创新技术水平的情况下,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也呈现出倒"U"型关系。因此,过度强调创新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创新投入的高强度不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企业创新活动必须遵循比较优势战略,通过促进企业自生能力的提升,实现创新绩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汪传雷  张岩  陈欣 《现代情报》2016,36(4):156-164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是反映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国际比较的方式,从文献时空分布、核心作者、合作网络、核心指标、关键词演进和知识基础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领域研究状况,发现国内外对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研究发展速度快,但国内国际的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进而提出加强理论建设、延伸研究深度、扩大地域合作等深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合作创新与企业能力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合作创新是企业为了共同的研究开发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而形成的合作契约安排,它是创新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合作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以及合作创新对企业能力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到目前为止,制造业经过了3次范式转换,形成了手工制造、大机器生产、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定制4种制造范式。文章通过历史研究提出制造范式演进过程的5个规律:价值跃变、不可通约、逆向淘汰、原始创新和域定进化。尽管制造范式的转换过程具有时间跨度长、区域差异大等特点,但新旧制造范式之间的更替和演化仍然充分体现了"制造业革命"的内涵和规律。文章基于制造范式演进规律的研究,针对新制造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