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行业纵深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利用SUR方法估计技术引进、外商投资、合作研发、自主研发4种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与技术进步偏向,从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两个角度探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研究发现:发展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为来源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可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分别构建以合作研发、外商投资、自主研发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进步模式,可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与行业特征相耦合,加速行业纵深发展。最后基于制造业区位优势分析,尝试以优化技术来源为政策抓手,统筹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大目标,提出了技术来源选择方案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本文从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两个角度探讨要素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关系,并采用1998—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要素价格扭曲度与技术进步方向指数,进而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要素价格扭曲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资本偏向型技术均产生抑制作用,且总体效应为负;由变系数模型估计发现要素价格扭曲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异质性。研究的结论为全面理解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提供实证基础,同时也为如何更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聚焦于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范式选择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从行业与国家二维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产业技术创新范式选择规律,进而基于效率视角提出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引进效率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异质性;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效率全球领先,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则处于全球中上游水平;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离散性,适度控制其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并调整其投入结构,可有效提升其技术创新效率;在技术创新资源约束条件下,以效率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范式选择应是先从技术引进开始,在实现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不断提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综合技术创新;产业应遵循特定比例关系进行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结构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研发效率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提出两方面政策建议:政府应该通过改变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保护研发成果、构建基础性和通用性技术平台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效率;企业本身应调整研发经费支出策略,并通过与相关科研单位、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来提高研发效率.  相似文献   

5.
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个视角,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条渠道。基于以上四条渠道,构建出通径分析模型,定量测算出1990—2014年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影响效应最大,且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间接影响;2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呈抑制效果;3在间接影响效应中,技术模仿、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效应要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且各变量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后发优势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大产业互动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建立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DEA作为互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构建相应评价模型;以我国30省市及细分行业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率现状、特征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大产业关联、改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的影响。因此,文中从产品空间角度出发,利用浙江省2012—2020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以产品之间的邻近度作为门槛变量,综合考察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适配问题,以及在“中心—外围”式的产品空间中相异的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产品邻近度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则对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位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的产业采取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更能推动制造业升级,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则应当通过技术引进的路径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科研管理》2012,33(6)
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是否提升了中国的自主研发优势这一个重要命题。在阐述经济全球化含义和构建反映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自主研发优势指数后,本文利用中国1998-2008年3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结合主成份分析法,从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显著促进了中国的自主研发优势,投资一体化的自主研发效应并不显著,基于生产、贸易和投资"三位一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显著正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是否提升了中国的自主研发优势这一个重要命题。在阐述经济全球化含义和构建反映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自主研发优势指数后,本文利用中国1998-2008年3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结合主成份分析法,从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显著促进了中国的自主研发优势,投资一体化的自主研发效应并不显著,基于生产、贸易和投资"三位一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显著正的。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实现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成败关键。运用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数据,考察了FDI技术溢出、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三种技术创新模式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研发对制造业技术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企业间合作研发与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加入考察本土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FDI技术溢出与企业间合作对技术升级的促进效果逐渐增强。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的行业中,三种创新模式对技术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存在差异。这表明,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创新模式是最佳战略选择,同时需要增强企业在合作中对知识的转移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Guo Bin 《Research Policy》2008,37(2):194-209
Through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of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ver the period of 1996-200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irect and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s of four technology acquisition channels to industry performance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These channels include in-house R&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We have found evidence of an important role of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in shaping and improving industry performance in China,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by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concerned with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both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in-house R&D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share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in shap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 and that in-house R&D relates to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complement for labour productivity. Finally, on the mixed results among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mmonly followed strategy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government regulations, will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ouse R&D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相似文献   

12.
韩锋,张永庆     
韩锋 《科技管理研究》2016,(11):121-126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产业集聚及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性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对于深化研发产业性质特征、演化动力、空间集散形态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集聚分析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从文献回顾、研发产业的空间形态及表现、研发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等方面阐述研发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内容,结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发产业集聚案例及实证分析系统说明研发集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空间辐射影响力.最后通过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和研发产业集聚导致区域地理实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区域指向的变更、研发产业集散的时空过程导致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空间重组、研发产业集聚加速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及研发联盟的空间响应机制、研发产业集聚导致的集聚经济和外部经济加速空间溢出效应形成等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选择。以江苏为例,在界定先进制造业概念及内涵,分析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瓶颈制约的基础上,从创新驱动、技术标准先行、要素流动与集聚、区域布局动态优化、资源环境及要素成本倒逼、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六个方面系统构建先进制造业培育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已成江苏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较高的经济外向度也造成了江苏制造业对外来先进生产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过度依赖;其次,自主创新及技术标准掌控能力不足,特别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企业R D活动的不足,制约了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此外,资源环境及要素成本对江苏产业升级的倒逼效应初步显现。据此提出江苏先进制造业培育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是提升企业原创能力、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基础研究与研发模式、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出发,以2007-2017年的我国企业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对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独立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影响不显著;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阶段中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具有正向的作用效果;独立研发对基础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阶段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研发对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开发阶段具有负向影响,对成果转化阶段影响不显著,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对基础研究促进产业化的两个阶段影响都不显著。本研究将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产业发展阶段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全面的探讨了三种研发方式对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研发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稳定跨过“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动力。基于中国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分阶段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及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自主创新最为显著。(2)三种技术创新是否可以提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增速作用逐渐减缓。(3)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速的作用受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既定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投入越多,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经济效应越小。(4)我国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各产业通过逐步提高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承载吸收能力,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赖红波  施浩 《科研管理》2021,42(11):16-24
现有的创新效率研究,多是站在“技术给定”的逻辑基点上完成,忽略各产业技术发展特征,导致医药制造业相关研究没有“药味”。首先,借鉴技术体制理论,将医药制造业的“创造性积累”创新模式,从一般的“创造性破坏”模式中区分出来。然后,将技术积累水平,纳入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中,对中国2009—2016年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1)含技术积累因素模型的评价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测度结果更贴近产业实际;(2)规模效率低是制约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从创新效率角度看,我国区域医药制造业呈金字塔型分布,且缺乏效率次优组,存在大量基础层的重复建设。最后,提出继续淘汰医药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质企业技术有效积累,弥补全国制药业产业结构短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药企业R&D管理组织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药产业的发展表明医药产业是技术创新最具深度和广度的产业之一。医药产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中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一直是理论界和商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此,从分析医药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技术创新流程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现状的跨组织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an industry is enabled by the collective R&D efforts of suppliers, user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how the pattern of R&D collaboration within the industry community evolves over the technology life cycle. We propose that as the technology evolves from an initial emergence stage to subsequent stages of growth and maturity,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nfronting industry participants. This results in a shift not only in the relative propensities for internal and collaborative R&D, but also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 involving research organizations, suppliers and users. The context for the study is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1990 to 2010.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dustry experienced exponenti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at was fueled by the deep ultraviolet (DUV)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e draw upon a comprehensive archival dataset of more than 12,000 articles presented in industry technical conferences to analyze the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R&D during the emergence, growth and maturity stages of the DUV technology. The observed trends in th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oint to intriguing shifts in the effort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suppliers, user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s they collectively push the technology envelope forw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