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和与妈祖,前者是航海巨人,后者是“海上守护神”,二者都曾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他们去世后,其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附会与想象的成份,被海内外许多人视为神明。郑和崇拜、妈祖信仰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部分,本文拟通过论述郑和崇拜与妈祖信仰的形成、传播等,探寻二者共有的海洋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客家先人在保留中原正统儒释道信仰的同时,渴求众多神灵的庇佑。这一方面使客家地区的神明崇信异常丰富复杂,呈现为多神,乃至杂神崇拜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得客家的神明信仰具有更加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功利性特点。通过对粤东梅县神明崇拜系统做一般描述和构成分析,讨论客家民众在追求神圣价值背景下的某种世俗意愿的表达,以及出于现实功利目的考虑对崇信偶像和拜祭活动的策略性运用,以引起人们对客家人精神特性和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的古老信仰是自古便有的,其类别多样形式各异,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信仰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保留下来的也大多在口耳相传的过程当中丢失了许多内涵.而普通百姓关于神明的崇拜中往往隐藏着其对宇宙、时间、生命及超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与看法,保留着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宁都中村傩戏来探讨傩戏与图腾崇拜、祭祀仪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5.
闽南是多神信仰的地区。从神的来源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土著居民(闽越族)自然崇拜的遗留(如山神等);二是中原汉族自晋代以来南下时形成的特定信仰(如祖先神);三是外来神崇拜(如佛祖神)隋唐时大批汉人南移,到宋时社会生活逐渐安定,福建地区的造神运动随之兴起。习俗中开山祖被视为保护神加以崇拜,移民社会的特定因素使祖先神较其他神灵更为神圣,信仰更为持久。本文试以闽南曾普遍信仰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例,探讨其本来面目,剖析其由祖先英雄演化为地方区域神明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畲族族源有炎帝说、秦献公之后和高辛之后等说法。闽南畲族分布于漳浦、华安、晋江等地,虽然汉化程度较深,但是,其民间信仰以盘瓠为中心的祖宗崇拜,同时也信仰汉族神明,可是不喜欢塑雕像供奉;重视巫术“做生”,其信仰与汉族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的做法,表现了独特文化心理,值得学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同属汉文化圈,两国的山岳信仰产生、发展的轨迹近似,但风格各异。日本神代史中有关日本富岳尊的记载、浅间富士的祭拜活动等凸显了日本风土对当地民众的行为与心理影响,中国南岳火神信仰从政权稳固的需要中被赋予了皇权至上的文化内涵。神明化了的大山反映出中日两国在山岳崇拜和信仰中的相同精神实质与不同的物质基础、相似的祭祀内容与不同的神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0.
白帝天王曾经是湘西社会众多神灵信仰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为苗、土家和汉等族人民所崇祀:有关神明来历的传说纷繁复杂,从明清方志资料记载以及民间神话传说来分析,白帝天王信仰是湘西社会对宋以来凸现的新的社会力量的敬畏,同时又与白虎廪君崇拜有着某种潜在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白族本主崇拜的源流、特点、发展模式,以及现代化进程对白族本主崇拜产生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本主崇拜已作为传统文化而保留,作为宗教意义上的影响力已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崇拜战神关羽,实质是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欣赏,并不是说中国人更喜欢战争;古希腊人对战神阿瑞斯的崇拜时间不长,后来更多的是赞美代表生产和贸易的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和赫尔墨斯,这也不是说西方人更热爱和平。中西方对各自战神的不同态度,源于中西方的战神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佛山民间信奉的鬼神多,而供奉鬼神的庙宇就更多,众多的庙宇自然就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私祀乃至淫祀。民间私祀的存在使得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信仰领域里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地带;而当民间私祀对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产生威胁或有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代表国家的基层组织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奏请禁毁。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大环境下,佛山地方官绅为了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的祖庙,进行了一系列的借助传说并将之附会于北帝神的造神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北帝信仰由佛山地方性的淫祀、私祀上升为正统化的国家官祀。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古文字、古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宗教学角度对商周时期的社神崇拜进行了初步整体考察 ,力图明确这一时期社祭的一般情况、社神权能的变迁及社神在当时宗教神灵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大姚昙华山彝族俚濮世居山区,交通闭塞,宗教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至今仍然是古老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其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是万物有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雷神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神之一,雷神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源于原始社会对未知自然界的恐惧而产生的信仰及其崇拜。对《太平广记·雷》的阅读和梳理,在雷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对雷神的形象和职责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分析出古人的雷神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小红石岩族群祭祀崖画的祭祀空间、祭祀手段、祭祀程序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同,但祭祀称谓、祭祀神祇和族群象征物又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异。同因渊源关系,异起时空差距。族群祭祀崖画展现了与家庭公社畜牧经济相关的山石崇拜,当今彝族祭龙反映了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地母崇拜。随着(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龛)象征物的文化转身,形成滇南彝族地区特有的山石(山神)与神林(土地)合拜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