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曾家明  陈新领 《内江科技》2009,30(5):114-114
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浅油藏上油砂山组(N2^2)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油层组,I+Ⅱ油组的储层岩性以泥质灰岩、藻灰岩、泥灰岩为主,泥灰质粉砂岩次之,且发育少量泥晶白云岩。Ⅲ+Ⅳ油组储层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具体分为两类:即藻灰岩类和泥质灰岩储层。对I+Ⅱ油组来说,随着灰岩增加,孔隙度影响不大、渗透率有增大趋势。Ⅲ+Ⅳ油组的藻灰岩、泥质灰岩物性最好.且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宁蒗地区树扎铜矿系喜山期隐伏斑岩体与二叠系灰岩发生交代作用所形成的矽卡岩型铜矿;喜山期的气水热液沿同期再次活动的北北西-南北向断裂上升,沿途萃取二叠系玄武岩中的铜元素,富铜热液沿裂隙上升过程中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上侵的富铜热液在一定构造空隙中充填,为该区原生铜矿另一主要来源.以上原生铜矿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次生富集作用,为该区铜矿的另一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张辉彩 《内江科技》2008,29(4):103-104
本文从储层微观特征出发,分析了基山砂体的成岩特点,确认了基山砂体现今处于晚成岩A期。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及粘土矿物的转化及交代作用的共同改造,其储集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早期受压实作用和方解石、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孔隙急剧减少,后期由于长石的大量溶蚀,在3100m~3300m形成了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5.
五岳中的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庐山都不同,它的形成过程中,尽管也发生过断裂,但褶皱作用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它是褶皱山。其山貌形态与前者也不相同。嵩山位于我国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是我国中原大地的名山。它主要由两组峰群构成:东为太室山,主峰为峻极峰,高1494米;西为少室山,主峰为御寨山,海拔1512米。太室山峰峰相连,葱葱茏茏,如苍龙卧地,所以清代的魏源称之为“嵩山如卧”。  相似文献   

6.
沿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条巨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其西起阿尔金-祁连,往东经秦岭,延至大别-苏鲁,全长超过4000km。柴北缘片麻岩中含柯石英锆石的SIMS离子探针原位微区U-Pb定年获得超高压变质年龄452±13.8Ma,锆石的退变质年龄419±6.7Ma。SHRIMPU-Pb定年获得秦岭含金刚石片麻岩中锆石的下交点年龄502±45Ma,上交点年龄1545±100Ma,认为前者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后者为原岩岩浆锆石年龄;获得榴辉岩锆石的上交点年龄1381±82Ma和下交点493±170Ma,认为上交点代表榴辉岩原岩年龄,下交点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获得江苏东海县青龙山榴辉岩含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锆石的年龄为441Ma±9Ma,449Ma±9Ma,和442±9Ma,平均444±9Ma,核部含斜长石+磷灰石锆石年龄为761±13Ma,认为前者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后者代表榴辉岩原岩结晶年龄。认为中国中部沿中央造山带中存在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加里东期,第二期为印支期,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在时空分布方面是不同的,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由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延至东部大别-苏鲁,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事件没有在大别以西发现。认为中央造山带应是一个多期活动的造山带,较早形成罗德尼亚大陆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可能留下了10亿年左右的构造岩浆事件记录,如中央造山带中大量10亿年左右的花岗岩及基性超基性岩类;罗德尼亚大陆之后第一次裂解作用可能发生在800年左右;其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洋盆裂开,蛇绿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大量出现是一次十分强烈的板块构造事件,从东到西,沿中央造山带均有分布;加里东期造山事件之后印支期沿该造山带又有一次大的板块裂解和俯冲碰撞作用,表现在勉略蛇绿岩洋壳及大别-苏鲁印支期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中央造山带保留和记录了多期裂解、会聚事件,通过对其解剖,不仅可以认识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并由此理解全球的大陆漂移、一系列大裂解和大会聚等大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7.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T2-J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J3-K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NE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范鹏康  刘辉 《中国科技纵横》2010,(23):232-232,198
为了研究分析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本文从水文地质角度对大荔县地下水流场特征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表明,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内在成因主要是在有利于氟富积的流场条件下,由溶滤-淋滤-强烈蒸发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煤仓上口与-690水平南翼运输大巷皮带机头段相接,下口与-690~-500水平皮带斜井下段相连。净直径4m,全高为11.2m。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500mm。下口漏斗段斜面为双层钢筋并浇筑钢砂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500mm。本文简要介绍了690南翼煤仓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赤峰市解放营子地区各个时代地层构造,重点对志留系中变质岩的变形变质作用进行了的研究;野外工作过程中查明了志留系地层中的岩石基本组成及岩相特征;室内重点对志留系地层中的变质岩的变形变质作用进行了探讨,查明了该区志留系地层中变质岩的变质作用分为3个时期,并以此对兴蒙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唐时嘉 《资源科学》1991,13(5):21-27
四川西北部高山高原在我国大地形第一、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翼,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即便“咫尺天地”,也呈现出“一山四季”的立体气候景象。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农林牧各类士地资源。是四川乃至全国的一块重要林牧业基地。因此,研究川西北高山高原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无疑对发展甘孜阿坝两州农林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11):110-113
专家档案陈衍景1962年生,1980-1990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5年3月先后在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做博士后;1995年留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讲师,同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遴选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6月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2006年7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2011年),同年9月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导师资格。长期从事矿床学和区域成矿学教学和研究,发表大量论著,7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根据秦岭等地的实际研究,突破国际流行的"碰撞不成矿"的错误观点,首先提出并以大量事实证明了碰撞造山(或A型俯冲)体制的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简称CMF)模式,即:①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形成流体和岩浆,导致仰冲板片成矿分带;②碰撞造山带构造热演化的3阶段性决定了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的3阶段性;③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的减压增温过程是大规模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爆发期,使成矿总滞后于洋盆闭合50Ma左右。CMF模式已被广泛接受(SCI他引>200次),已用于我国各碰撞造山带的成矿研究和找矿。曾在登封群内发现石牌河不整合,解体登封群、太华群;将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地体划分为C型和O型,提出O型地体富含金矿;借助配位化学理论建立了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在国际地科联增设2.3Ga分期界线之前,发现2.3Ga地质环境突变事件;发现我国2.3-2.0Ga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向飘移现象。现专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开拓造山型银、铜、钼等矿床类型的识别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翼爆炸材料库回风巷巷道底板与南翼轨道运输石门顶板最小层间距为4.136m,为确保巷道施工安全可靠,需要提前对被跨越的南翼轨道运输石门对应区段进行加固,经过加固方式的理论分析及现场施工,保证了被跨越巷道的安全使用及南翼爆炸材料库回风巷施工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陈露  覃建雄  管磊 《科技通报》2012,28(9):213-216
分析了中喜马拉雅南翼吉隆-聂拉木山地地学景观特征及成景地质要素,证明区域逆冲推覆构造地质形变是研究区景观形成主要原因。景观组合及分布规律受地层、断裂与褶皱、新构造运动约束,表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区域环境演化事件中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区地学景观构成喜马拉雅地学景观大道,具有极高的科考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辽宁鞍山中太古代铁架山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分布范围最大的富钾质花岗岩.具相对高钾(4.77~5.75%)低钠(3.16~3.52%)、强烈负铕负钡异常(Eu/Eu*=0.40~0.51,Ba/Ba*=0.15~0.26)的组成特征,且高tDM(Nd)(3.42~3.38Ga),低εNd(t)(-3.61~-2.51).花岗岩样品A9837和A0433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2992±10Ma和2983±10 Ma.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把铁架山花岗岩主体形成时代限制在2.96~2.99 Ga之间.另一花岗岩样品A9825岩浆锆石年龄为2914±4 Ma,可能代表了铁架山花岗岩形成后局部深熔作用的时代.首次在铁架山花岗岩中获得残余锆石年龄,其最大达3759 Ma.2个花岗岩样品(A9837,A9825)岩浆锆石的tDM(Hf)和εHf(t)分别为3.48~3.32 Ga和-7.85~-2.29,残余锆石的tDM(Hf)和εHf(t)分别为3.89~3.47 Ga和-19.5~-6.2.这些资料为铁架山花岗岩形成于古老陆壳物质再循环提供了直接证据.存在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表壳岩主要为变质沉积岩,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与铁架山花岗岩类似.3个变质沉积岩样品(A9819,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年龄大都为~3.0 Ga,其中2个样品(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εHf(t)和tDM(Hf)分别为-9.93~-2.29和3672~3297 Ma,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这些变质沉积岩形成于铁架山花岗岩之后,而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为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包体.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天峨县顶换锑矿区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北段中堡背斜之南翼,属南丹一河池北西向构造带(丹池成矿带)的北西端,与南丹大厂、河池五圩多金属矿床同属一个成矿带。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沿矿床走向及倾向的延长方向及矿床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应作为今后找矿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4个不同营养水平的(N、P营养充足、N限制、P限制和N、P双限制)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对同样4个不同营养水平的海洋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克制效果。不同的N、P营养状况能够显著影响孔石莼克制赤潮异弯藻的效果,N限制或P限制和N、P双限制下的孔石莼对赤潮异弯藻的克制作用减弱,N限制的赤潮异弯藻对孔石莼克生物质的耐受性增强,而P限制和N、P双限制的赤潮异弯藻对孔石莼的克生物质更加敏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状况下大型海藻对海洋微藻不同程度的克生作用可能是自然海洋生态系统中,N、P营养盐动态变化引起大型海藻和微藻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爆破理论和南翼-650开拓工程实践,浅析中深孔爆破技术在岩巷掘进的应用,推荐较为合理的掏槽形式和参数以及光爆参数、装药结构.  相似文献   

19.
大陆深俯冲作用:来自超高压变质岩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80年代末在大别山苏鲁地区发现含柯石英榴辉 岩之后,该区即成为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的热点地区。本文 总结了大陆深俯冲的证据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近期研究进展,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山芹属Ostericum 5种1变种13个居群的核型,其中4种为首次报道。其核型如下:隔山香 O.citriodorum 广东宝安的居群,2n=22=16m+6sm;江西鹰潭的居群,2n=22=14m+6sm+2st;华东山芹 O.huadongensis本所药物园居群,2n=22=16m+6sm;安徽广德的居群,2n=22=16m+4sm+2sm(SAT);绿花山芹 O.viridiflorum内蒙古额右旗的居群,2n=22=18m+4sm;黑龙江双鸭山居群,2n=22=18m+2sm+2st(SAT);山芹 O.sieboldii 辽宁庄河居群,2n=22=4sm+16st+2st(SAT);吉林长白山居群,2n+22+2sm+20st;狭叶山芹 O. sieboldii var.praetieritum 辽宁鞍山的居群,2n=22=2sm+20st;大齿山芹 O.grosseserratum 辽宁庄河居群,2n=18=2sm+16st;江苏宜兴居群,2n=18=2sm+16st;安徽广德居群,2n=18=18st;浙江天目山居群,2n=18=18st。隔山香、华东山芹和绿花山芹具较原始的2A型,山芹和大齿山芹则具较为进化的4A型。此外,大齿山芹具有下行性的染色体基数n=9,这在整个前胡族中都具独特性。根据各居群在种分布区内的核型演化方向及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并结合形态和孢粉学资料,提出本属的起源是从近缘的当归属起源地横断山区沿着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迁移扩散,演化发展形成两个现代次生分布中心,一个是东北向具温带性广布型的分布中心(东北地区),另一个是东南向具亚热带性特有种型的分布中心(华东地区),两个分布中心之间有一个分化活跃、演化最高的纽带种一大齿山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