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的皖北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皖北地下水水质评价,以水文地质调查数据以及取样分析结果为依据,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构造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并借助Arc GIS描述地下水水质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方法较传统主成分分析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区分度,特别针对F-含量高的地下水,可靠性和准确度更高。针对皖北地区地下水水质,东部整体优于西部,其中泗县-灵璧-宿州-雌溪一带地下水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颍上-阜南-阜阳-临泉-界首-太和一带和砀山-淮北一带属于高氟地下水区域,应采取适宜的降氟措施方可作为饮用水水源,而固镇、蒙城地区地下水受TDS、Cl-和TH含量影响,地下水水质较差,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  相似文献   

2.
巴林右旗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离子相对富集,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病的发生、发展,针对此情况,对巴林右旗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离子相对富集的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水措施。  相似文献   

3.
胡晔华 《科学中国人》2009,(11):126-128
本文介绍了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必需元素,人体每人每天的正常需氟量为1~1.5mg。缺氟会增加人体的龋病易感性。人饮水中氟含量低于0.5mg/L,龋齿率逐渐升高,则要通过全身用氟和局部用氟(如含氟牙膏)给人体补氟来有效发挥防龋护齿的作用。但当每人每天进入体内的氟超过4mg,氟就在体内蓄积,时间长了就会发生氟中毒。轻者为“氟斑牙”、重者为“氟骨症”。为此,本文通过对发生地方性氟斑牙病成因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分析,针对水文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搞好含氟工矿企业的“三废”治理,在氟病区寻找低氟安全地下水,使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水质改良的防治对策,让氟病区居民喝上低氟的安全饮用水,达到防治地方性氟斑牙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吕惠进 《科技通报》1996,12(1):31-34
浙江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萤石产地,由于氟地球化学异常和萤石开采中的氟污染,导致该区地氟病多发和高发。通过对该区氟地球化学场的初步研究,探讨了该区氟地方病的现状、成因和分布规律;指出了该区高氟环境的制约因素和地氟病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灰岩、覆盖层及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地下水的活动是其产生的动力,文章通过高滩地区地下水作用的分析,论述了该区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地处地下水型高氟区的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进行了调查,采集该高氟区和对照区的灌溉水样、整株蔬菜及其根周土进行实验,研究灌溉水和土壤中的氟对蔬菜氟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氟水灌溉区,土壤中的水溶性氟是蔬菜中氟的重要来源,同一蔬菜的不同组织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吸收、富集能力有明显区别。但植物吸收、富集土壤氟的具体生物化学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濒海位置、地下水埋深、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盐碱程度高,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大制约着当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拟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实际情况,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成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盐碱土地整治方法,提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开发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各措施的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实际,针对白城地区地下水体含氟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学东 《今日科苑》2011,(12):42-43
反渗透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利用反渗透技术,我们可以用压力使溶质(水)与溶剂(水中离子)分离,达到降氟的目的。确定研究对象京九铁路穿越河北平原高氟区,我段所辖沿线站区,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原有降氟设备因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已不能满足处理要求,水中氟含量时常超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3-二甲氟苯为生产原料,通过溴代反应、甲氧基化、水解反应等流程得到4-氟-2,3-二甲基苯酚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氯化铝可使得溴素与2,3-二甲基氟苯充分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3-溴-6-氟邻二甲苯的纯度高于93%;通过反应参数的控制,可使在N,N-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醇作用下甲氧基化反应得到的3-甲氧基-6-氟邻二甲苯。转化率高于90%;最后通过水解3-甲氧基-6-氟邻二甲苯,经酸碱提纯、二氯甲烷萃取得到纯度高于98%的4-氟-2,3-二甲基苯酚。该工艺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反应温和、生成中间物纯度高等优点,特别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15)
我国西北地区,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虽然在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但该地的干旱气候十分复杂,且多变化,导致氟离子在地下水中富集,由于人体摄入氟过量,西北地区氟中毒疾病蔓延广泛。本项目以冰冻降氟理论为指导,通过室内冰冻降氟试验研究验证冰冻降氟原理,并进一步研究温度、冰冻时间、母液浓度对降氟效果的影响,找出最适宜条件用以将冰冻降氟原理用于西北地区地下水降氟工程。  相似文献   

12.
分析郑州2011年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高温天气形成的环流特征是新疆暖高脊稳定少动,当大气层结稳定时,下沉运动会引起局地气温上升,引起局地气温上升。高温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表明,温度平流和绝热冷却对高温天气的形成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瑞强  刘贯群  宋献方 《资源科学》2009,31(9):1514-1521
对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在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区域黄河农场地区的典型地貌单元上安装的自计水位计,获得自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30分钟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资料,和其中一个观测孔地下水电导率动态.结合同时期日降水量资料,阐明一个完整水文年内浅层地下水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响应过程和特点,讨论了浅层地下水动态形成的机理.主要结论有:①沉积物之间岩性的差别导致浅层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差别.泛滥平原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而河流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蒸发型.降水是引起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的主要因素;②浅层地下水温度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年内周期变化的驱动.然而雨季日降水量大于10mm时地下水温度平均升高约0.3℃;③进入雨季后累积降水量超过300mm是地下水EC值对降水响应的闲值,雨季降水对浅层地下水有暂时的淡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对人体的效应与剂量有关,低剂量无生理作用,适宜剂量有生理作用,高剂量则引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不仅影响骨骼和牙齿,形成氟斑牙、氟骨症,而且还累及包括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内分泌、视觉器官、皮肤等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在我国主要以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分布最广、患病人数最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氟的含量为不高于1mg/L,减少氟的摄入量是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性的措施。饮水型氟中毒以改水降氟为原则,改用低氟水源,如引用江、河、水库的地面水,打低氟的深井以及收集、储备天然降水等;同时进行防氟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等。  相似文献   

15.
化学示踪剂是研究干旱区地下水化学演化和补给来源追踪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Cl-为示踪剂,通过其他离子与Cl-的相互关系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Br-/Cl-、Na+/Cl-、S042-/Cl-、HCO3-/Cl-、Ca2+/Cl-、Mg2+/Cl-相互关系指示了流域中游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补给关系密切,水质较好,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为主,蒸发也起到一定作用,下游盆地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不完全是现代降水的补给,石膏、方解石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地下水富镁。总体而言,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演化在多种地球化学作用下进行,在以蒸发为主导动力的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和阳离子交换过程促使地下水演化为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2000年丰水期和2001年枯水期银川平原地下水、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特点.研究结果发现,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模式.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地下水为当地雨水补给.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中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灌溉水,潜水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沿地下水流方向,潜水蒸发作用逐渐增强;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承压水地下水水位漏斗区中,承压水δ180和3H浓度较高的现象反映有潜水向承压水的越流排泄.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其更新时间为30年;14C的证据表明该区承压水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其年龄大于2000年.潜水的更新能力明显大于深层承压水.  相似文献   

17.
张德桢 《资源科学》1984,6(1):85-92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东部,属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仅38.50亿立方米,且分布极不均匀,加之水质复杂,高矿化水、高氟水广泛分布,因而导致了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缺乏饮用水、地方病、水质污染以及严重的水土不平衡状态,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区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8.
生物成因煤层气广泛分布于全球煤层气田,是煤层气研究的重点.微生物是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的关键因素.生物成因煤层气相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将有助于解析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机理,促进煤层气的开采和开发,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分析微生物在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中的作用,总结当前国内外关于煤层气田原位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生物成因气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105国道改造工程流溪河-从化新丰交界段详细勘察阶段钻探过程中,在黄沙岌隧道出口花岗岩区K30 065里程中心处在23.4-28.10m处发现有一空洞。本文对该道花岗岩区溶洞的形成进行论述,阐明其形成机理,由于断裂构造发育的方解石脉或方解石富集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也可形成溶洞,并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加速淘汰HCFCs(含氢氯氟烃的一系列制冷剂)及逐步要求将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值高的HFCs作为受控物质,六氟-2-丁烯已成为新一代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六氟-2-丁烯的研究开发现状进行梳理,对全球范围内的六氟-2-丁烯专利进行检索,围绕历年专利申请量、国家分布和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剖析国外公司专利布局策略,以期为我国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