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把生态危机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危机,是牺牲人类的精神和生存来满足资本的扩张.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技术,主张进行人道主义的革命.这一理论是浪漫主义、消极悲观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混合,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道主义信奉的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他最为关注的不是两大阶级的对抗,而是人性善恶的搏斗。雨果对笔下的冉阿让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的转变过程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善良人性的深切期盼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关怀。雨果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以人类的、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步入"新时期"以来,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批评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观则跟更多的研究的是作品的内容,作品与其外部的关系,即人与人或者社会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的同时,又大胆的对精神分析批评进行了吸收和借鉴。虽然两者在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文学的态度上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等特殊职能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作品的美,包括他所创造出的世界的美好以及他所追求的和谐健康的人性的美学理想,并且阐述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淡泊的心态。汪曾祺作品中也体现出了人道主义关怀和一定的批判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两方面的批判,其一是对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及事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的根源是对于人性的缺失的一种辛辣的批判;其二是对文革时期对人性戕害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人性是人类增强伦理的核心问题。生物保守主义和超人类主义作为人类增强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它们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展开的争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生物保守主义主张,人性是给定的,我们不应该改变它,人类增强会改变人性因而应受到约束和管控;超人类主义则主张,人类是不断进化的、富于创造力的物种,人类增强可以突破人性的限制因而应予以鼓励和提倡。对两种人性观的分析表明,生物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不能说明生物技术增强与社会文化增强之间的道德差异,而超人类主义的人性观则无法说明人类增强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人性,并且两种人性观都会遭遇休谟的是与应当难题。因而,两种不同的人性观都不能为人类增强问题提供真正的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和学校日益增多,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学习型组织理论内涵丰富,对这一思想宝库应深入开掘,不断有所发现。本文试从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角度予以探讨,以就教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一、人道——企业管理之道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以来,人道主义就成为近代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着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部百年企业管理史,可以说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唯心史观。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出发点,把民主和人权作为本质来构思社会主义,认为人的理想和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又用抽象的人和人性来衡量和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为武器批判现实政治的人性沦丧,荼毒生灵;二是用归朴返真的“自然”精神来批判现实道德文化的沦落和虚伪;三是用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来批判现实人们(主要是统治者)的放纵私欲、自毁生命。其对未来蓝图的构筑,就是要使人道主义、民本思想、“自然”精神和养生理论得到有机的融汇和落实。  相似文献   

10.
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普遍关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八十年代人性和人道主义回归的社会背录的分析,来诠释新写实小说关注人性的原因;新写实小说采用了人性视角来审视现实生活不仅体现在选材上,也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八十年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使新写实小说注重物资化、欲望化,扭曲和变形等人性内容的书写,同时也不乏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对人们在实践和生活中获得的具体知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各种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功用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对社会来说,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决策指导和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的一部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尔库塞扩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早期论点,通过对人性的关怀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压抑人性的揭露以及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利用它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为后来人对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的主导趋势和基本走向,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研究马克思的人性论入手。解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内涵.分析了和谐社会人性理论是马克思人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人性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对人类伦理生活的反思是一个重要内容.其蕴涵的现代性精神代表了现代社会伦理诉求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对道德秩序和规范体系的调整与建构,还是现代性伦理精神的重塑,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的合理安排,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道德生活批判深思的结果,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现代性的理论筹划.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处于社会的不同层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阶级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理论诉求。社会转型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分离及相关理论的缺失,和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不是恒定的、预成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生存论的实践本体论内蕴着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的辩证法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就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之中。辩证法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辩证法,也不是单纯的客观辩证法,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科学技术不断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在社会剧变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各种因素的叠加也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可以说,风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存在。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局面,学术界对风险的探讨早已提上日程。想要规避风险,就要先解析风险。对于风险的研究,本文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对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高发期的理论应答,它首次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科学范畴与基本特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的认识,丰富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实现了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重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民主政治、实施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合力,促进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D.H.劳伦斯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对两性生活的细致描写传达他对社会的独特的看法。从《虹》三位女性的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的轨迹和劳伦斯对人生奥秘的探索;作在艺术形式上也非常注重作品的写实和写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