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2.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引出一份读校清样中,有一段话引自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该引文是这样的:“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读罢不禁大吃一惊!毛泽东同志怎么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呢?经核对原著,原文是:“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1980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姜德明同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章《想起〈鲁迅晚报〉》。在文章的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恐怕人们更要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参加过《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  相似文献   

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名言是53年前讲的。他说:“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09页)  相似文献   

6.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7.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8.
从一件小事说起。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我编的《笔记文选读》,序言里有这么句话:“一九四三年曾经集印单行,后来因为这样的书读者还有需要,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了。”这句话大概连小学生看了都会觉得奇怪,怎么“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是因为“读者还有需要”呢?原来这一句本是“……后来因为这样的书需要者不多……”,这次重印之前不知道是出版社哪位同志奋笔一改改成现在这个模样,而序言末了的署名和年月却没有动,于是我就只好背上“不通”的黑锅了。  相似文献   

9.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10.
无意之间在《人到中年》这篇小说里读到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写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话,对不对?”这里,作者没有照抄原文,却稍加剪裁。我对此极为欣赏。原文见于许广平的《献词》,是这么写的: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末句的“血”字,叫做“趁韵”,未免以辞害意。血,怎么可以挤出?而奶娘挤奶,总是只说”挤奶”,决不说“挤人奶”;以此例彼,牛当然  相似文献   

11.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12.
讽刺,是杂文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特色。 什么是讽刺呢?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专门谈到这个问题: 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  相似文献   

13.
天津《今晚报》总编辑李夫尝云:“晚报只有一个晚上的生命。”好,我们就来瞧瞧晚报这一个晚上的魅力和生命力。文革前的一天,陶铸同志去看望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问:《南方日报》办得怎样?陶铸答:办得一般。陶铸便问主席对《南方日报》有什么意见。主席说:我看《羊城晚报》。又一天,陶铸对曾兼任《羊城晚报》总编辑的黄文俞说:“周总理说:《羊城晚报》可以出口。”“文化大革命”后,王震同志一次对《北京晚报》的记者说: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看晚报。 1985年正月十五,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举行灯谜晚会,《北京晚报》二版发了条100来字的消息:《文化宫里闹元宵》。结果怎么样?当天晚上去了2万多人,自行车就堆了7000辆,人们都要拥进去,这还了得?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出动了上百名警察;维持不过来,又请对门国家公安部出动上百名警察协助,进行疏导,才没有出人身伤亡事故。晚报一条百把字的小消息就把成千上万的人吸引到文化宫去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15.
4月初某报刊出这样的标题:《洁士欲购王志文》。我知道王志文是个影视演员,在电视剧《皇城根儿》中扮演个体户王喜。他是个人,不是物,怎么能出卖呢?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买卖人口呢?我带着疑问看下去,才知道原来是上海洁士日化厂准备请王志文为该厂化妆品做广告。请明星做广告与购买明星,可有天壤之别啊13月间某报周末版出现这样的标题:《解晓东签订“卖身契”》。旧社会才会有“卖身契”之类的事,新时代怎么会有人身买卖呢?原来是解晓东  相似文献   

16.
有人问:淮阴侯同党性,扯得上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个2000年前的古人呢?我也觉得不合适,但有根据: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杂文《“中性报道”能中性吗?》,意在提倡新闻的党性,文章最后就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并且说:“这样的道理,古人懂得,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懂得(美国之音就是最好的明证),唯独  相似文献   

17.
盛沛林同志的《文坛漫步》一书中《熟能生巧》有:“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创作甘苦自艰辛。’”《新闻知识》1992年第10期苏清杰同志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陆游的告诫,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5月,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900年3月18日在江南矿路学堂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附言托同学从南京带回绍兴。诗中抒写他为谋生奔赴异乡,兄弟别离的衷情,诗末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4月初某报刊出这样的标题:《洁士欲购王志文》。我知道王志文是个影视演员,在电视剧《皇城根儿》中扮演个体户王喜。他是个人,不是物,怎么能出卖呢?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买卖人口呢?我带着疑问看下去,才知道原来是上海洁士日化厂准备请王志文为该厂化妆品做广告。请明星做广告与购买明星,可有天壤之别啊! 3月间某报周末版出现这样的标题:《解晓东签订“卖身契”》。旧社会才会有“卖身契”之类的事,新时代怎么会有人身买卖呢?原来是解晓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20.
邓拓身上有太多貌似矛盾的地方:作为常年撰写最高党报社论的“专业户”,晚期却频频在杂文发力,打造出杂文品牌“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部长,他的口头禅却是“为政不为官”“不当新闻官”;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辑,本该最讲政治,却在1957年被毛泽东痛批:“过去说是书生办报,现在应该说是死人办报.”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再次被毛泽东批评:“我说他是教授办报、书生办报,又说过死人办报.”即便在被批“书生办报”后,邓拓却刻了一枚图章:“书生习气不可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