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金语录     
关于“爱”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愿意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人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快要走到生命…  相似文献   

2.
“学会赏识、用心陪伴”这一理念,需要达到三个境界:达成被爱,让每个生命成为爱的聚焦;引导施爱,让每个生命成为爱的源泉;启发自爱,让生命成为爱的堡垒。这种爱要产生在班级,让班级成为爱的磁场;这种爱要扩散于家庭,让家庭成为爱的港湾;最后还要落实在生命,让生命成为爱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教材链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写作主题:我爱我家 提示: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乐园。通过“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来发现亲情之爱:平心静气地看待“妈妈的唠叨”.让爱洋溢在家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假爱”,声名便不太好,于是我们在这“假爱”上加了引号。这里的“假爱”实质上还是“真爱”,只不过这“真爱”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爱有所区别。它是一种经过包装,被克制了的调适性“真爱”。家庭中,夫妻俩常常是冤家,生死对头,或许正是由于他们动了真爱,一真爱,双方的要  相似文献   

5.
刘东秀  南丽 《中国德育》2012,(19):40-43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爱要得法,才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画出最美的色彩。” “每个人来到社会上都要承担责任,孝敬父母是第一步。” “道德素养离不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德育应回归本源,从民族文化中寻根,以人性化的方式自然提升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教育的前提是爱,有时这个爱或许微不足道,甚至像一点星火,但即使这样,这一点星火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老师以妈妈的身份帮助学生脱离窘境的故事,我至今都还珍藏在心里,它让我明白:有时一个人不经意的对他人的帮助,或许自己忘记了,但那个受过帮助的人,却温暖一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不愿意被他人忽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愿意被人瞧不起;每个人都有自己脆  相似文献   

7.
自然造化了人,但是它无法给每个人以照料,于是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最伟大而慈祥的爱——母爱。自然造化了人,但是它无法给每个人以指引,于是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最睿智而阳刚的爱——父爱。孩子或许是父母功成名就的事业的延续,孩子或许是父母未竟的宿愿的期待?! 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应了这句话,故父母对子女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之心。  相似文献   

8.
“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等;从小的方面谈,可以爱学校、爱家庭、爱自己身边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就提倡“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爱之心,爱人之心。富有“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爱心”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更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但丁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忠,无以谈孝;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责任,…  相似文献   

9.
爱是每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我们身在此处?因为爱。我们来自何方?爱。我们如何创建世界和平?爱。这种说法对于现代人或许显得过于简单化,因为我们对于任何问题都想要深入透彻地分析,都要找到复杂的答案。我们不相信生活只简单到一个“爱“字。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博览》2012,(13):42-43
胡夏出生在一个简单而又温馨的家庭,爸爸是高中校长,妈妈是大学老师。或许就是在这样有爱的家庭中长大,也让胡夏成为了一个真诚、干净、温暖的人。胡夏从台湾最著名的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出道。参加比赛时,主持冬陶晶莹更开玩笑对胡夏说:“你直接登上冠军宝座吧!”最终,胡夏获得了“超级星光大道”第六届的冠军。  相似文献   

11.
乐乐姐姐:知道9月20日是什么日子吗?没错,“全国爱牙日”!别以为爱牙护牙只是咱们小朋友的事情.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牙齿都非常重要,没听说“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吗?所以,这次“小鬼当家”就让你当一回家庭护牙小专家,引领家庭护牙大行动。OK,出发!  相似文献   

12.
走进学生的心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动荡期、不稳定期,一句过激的话语,一个小小的误解,一次挫折和打击,都会使这些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别人失去信任,对社会失去爱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一、了解心理状况关注学生的心理,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父母、家庭的影响,以及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学生各具特性。有的学生胆小害羞,不爱讲话;有的学生脾气暴躁,爱发火;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爱交往;有的学生性格开朗,爱交朋友……教师可以通过家访,…  相似文献   

13.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为宝贵的,因为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也属于整个家庭,属于所有爱你关心你的人。因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也是个人对整个家庭,对所有亲人的责任。好好活着,就是对亲人最大的爱,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感恩。  相似文献   

14.
爱在身边     
每个人的身边有着相同却又不同的爱,说它“相同”,是因为每个人都享受着家人的爱,师长的爱,朋友的爱。说它“不同”,是因为爱存在的方式不同,每个人对爱的领悟不同。浓浓亲人爱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亲人,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可为什么我们还抱怨不停?总说他们不体谅自己,不了解自己,罗罗嗦嗦。其实,这都是爱的表现,只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适用年级三年级第一学期。设计理念家是我们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如果孩子是这个港湾的一叶扁舟,父母就是风雨无阻的舵手。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正因为这样,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爱的奉献是天经地义的。在家中,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不懂得尊敬和关爱父母。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更好地体谅父母,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活动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2.情感目标:感受家庭的幸福,感受父母的爱。培养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培养家庭责任感。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让…  相似文献   

16.
关于爱     
淡淡然一笑,似乎触及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或许,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寂寞的时候。有爱,心也就明媚了起来……亲人们给予的爱,永远是最伟大最无私的。  相似文献   

17.
廖艳华 《人民教育》2023,(20):50-53
<正>今天的家庭与十几年前的家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人与屏幕“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在三四十年前,中国家庭就已经开始与屏幕“打起了交道”,那时是电视,一家人或许还会围在一起,就某个节目展开一些讨论。在今天,家庭中的屏幕慢慢被手机和电脑所替代,电脑和手机都更个人化,每个人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情独享一块屏幕,人机互动日益频繁,这对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至少在亲子交流的时间上就有了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家”的含义、有大有小。小只限于自己的家庭,大可指国家、集体。我们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但爱自己工作的集体以至于国家,却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人们具备崇高的思想品质,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爱自己的民族、国家。我想这是每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我们从小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从引导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幼儿园做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应把自  相似文献   

19.
我和我的家     
穗禾 《中学生博览》2022,(24):24-25
<正>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挨过打骂,或者说是不是每个家长都喜怒无常,常常会因为子女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变得暴躁,于是就打着“教育”的名义进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教育?我的原生家庭十分糟糕,有着脾气一点就爆、十分大男子主义的父亲,还有思想稍极端,却确定是很爱你的母亲——我对我的母亲评价很纠结,她有时爱你爱到让你心疼,有时又“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在初三的时候,有天晚上,我的母亲出去了,我的父亲因为琐事与我发生口角突然把我往墙上推,导致我的眉骨到鼻梁处裂开了。  相似文献   

20.
<正>“送你一朵小红花,遮住你今天新添的伤疤……”遭遇不幸时,身边人的鼓励和爱能化作对抗苦难的勇气。而当一个学生失去了幸福的家庭,那学校或许就是她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老师是能吹散她心理阴霾的春风,同学是能给予她温暖的阳光。歌声再次响起,我用小红花为婷婷赋能,用爱找寻生命的力量……初中时,婷婷的父母两地分居,她和爸爸一起生活,家庭原因造成了她敏感又要强的性格。高二春学期,婷婷的爸爸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在6月7日不幸去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