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不少家长的梦想,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甚至在孩子只有十多岁时就将孩子送出国。独自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对一个孩子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具备一定的留洋心理条件,否则极易引发形形色色的"留学病"。  相似文献   

2.
细节体现"关怀" 安徽广播电视台有一档获得过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品牌栏目"记者档案".一次,栏目一位女记者去乡下采访留守儿童,采访对象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记者问女孩多长时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话刚一出口,孩子就委屈地哭了,看到孩子流泪后,记者不是继续进行"催泪式"的追问,而是放下话筒,拥抱哭泣的孩子,在那一刻,这个拥抱让孩子拥有了一份母亲般的温暖.虽然这段采访没有在节目中播出,却在采访现场引起了老百姓的热烈反响,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报纸广播中,不是新闻的新闻占据了大量的版面和节目,许多作为新闻发布的消息,实际上却是旧闻,新闻不"新",新闻不多成为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新"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4月初,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新读》栏目,追踪报道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女孩被其父母狠心抛弃后被送到医院救治的情况。连续数日,观众从该栏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被特写的可怜的面容,听到她凄惨的呼号:“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我好痛,我要回家……”观众无不动容,纷纷到医院看望孩子并送钱送物……费尽周折,小女孩的父母被记者找到了,  相似文献   

5.
在渴望教改公正和社会普遍焦虑的背景下,高考期间很容易出现被称之为"新闻是非"和"新闻悲情"的公共关注事件。今年高考期间上海静安考区的一位男性考生,因迟到两分钟被规则拒绝在外语考场外。由于当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播出这样的"心碎"图景:送考的母亲跪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都是新闻播音员播报形式的具体表现,因此,不管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在驾驭节目时具备了足够的"功力",并能根据节目的定位和表现形式在播、说、评、访的主持形式和风格上因势利导,形成个人的人格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认可,就是一个成功的传播者。将这些不同的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地运用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出现是少儿受众需求和儿童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制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少儿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以"少儿为本",坚持一切从少儿的角度出发,"说孩子的新闻、让孩子说新闻、为孩子说新闻",让孩子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被捕",这是美国加州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詹姆斯·巴克在埃及拍摄一个罢工事件被捕时在Twitter上发出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在Twitter上被迅速传播,并最终传到美国国务院.结果是国务院采取行动,詹姆斯·巴克获释出狱.在坐上埃及政府送他前往机场的车前,詹姆斯·巴克发出了另一条同样只有两个字的信息到微博上.这两个字是"自由".当然,它们再一次在Twitter上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郑英 《新闻传播》2014,(2):63+65
感动别人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形象结果",是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的活力因子。瞄准新闻中的"概念结果"来借用形象,是新闻"形象结果"的构成原则。一个好的记者要想写出出彩感人的新闻佳作,就必须在提炼"形象结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宋代出现的俗语"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虽经不少学者多方考索,至今缘由不明,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本文认为"赵老"为"鲍老"之音讹。"鲍老"是一个自宋初以来就广为人知的民间文艺角色。古代节庆之时民间有送灯习俗,表演社团的演员扮作鲍老送灯于盼望怀孕生子的人家,以获取酬谢。灯既送出,留存于乞子之家,故云"一去更不来"。"更不来"是针对灯而言的,而非鲍老不回来。这就是"鲍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的本事。  相似文献   

11.
谭天  刘云飞  丁卯 《新闻界》2012,(12):6-9
新闻定义的考究和争论一直没有断过,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要重新认识"什么是新闻"。本文以客观、发展、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定义。笔者认为,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从客体的角度试图描述"新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庚子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行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反观地市主流媒体,又何尝不是一次很大的"震动"呢?疫情面前,地市党报加班加点发新闻,出报纸,但报纸送不出去,到不了读者手上;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但报道手段单一,无法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抢不到新闻"落点",新闻成了"旧闻"。实践表明,地市主流媒体"堵点"突出、网上传播力弱,是当前地市主流媒体必须寻求破解之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4.
<正>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采访对象的《我心是海洋》是一期30分钟的新闻访谈节目,如果说,张丽莉因其危难面前舍己救人事迹曾感动无数人,彰显了张丽莉的无私与大爱;那么,《我心是海洋》则展现了一个29岁妙龄女子崇高而细腻的情怀,从她咬牙坚持是为了不忍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到她冷淡丈夫,不想长久拖累最  相似文献   

15.
王莉 《今传媒》2010,(7):95-97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也称"参与式新闻","草根新闻"抑或"市民新闻",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报纸上的新闻"据悉"、"据了解"的新闻多了,例如某省报上一条120个字的简讯,就用了一个"据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只有一个字:懒。懒得动脚到生活中去跑;懒得到第一现场去看;懒得去实地去调查;懒得去找新闻当事人采访。为了"混"碗新闻饭吃,只好懒洋洋地坐在办公室,就着现成的公文材料写新闻,顶多只是打个电话问一下情况。这样,一条"据悉"式新闻稿就出笼了。由于懒惰,就看不到真情,难得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懒惰,就会情况不明,心里无数,只好用"据悉"、"据了解"、"据介绍"等词,打马虎眼。  相似文献   

17.
小悦悦走了,才两岁,让人顿觉生的残酷.要在过去,人们或许会说是“飞来横祸”.但今天不同了,传媒发达,民智活跃,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评论员,不同的人关心评说着这个令人揪心的事件,让小悦悦成了举国关注的新闻人物.其实,她还是个孩子,应该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本不该成为任何新闻里的人物,不管是好的新闻还是不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孙武 《今传媒》2009,(10):68-69
近年来,"说新闻"广播电视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时间占据了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主要位置.当然,对"说新闻"的社会评价,目前并不一致:不少人认为"说新闻"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为新闻节目的改革开启了新思路,但也有人认为"说新闻"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很容易庸俗化.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新闻摄影家,在谈到新闻抓拍技巧时,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新闻摄影记者外出带不带相机呢?这就如同青年夫妻抱孩子外出带尿布一样,你准备了尿布,可能一路上都用不着;假如你不带尿布,那小孩就非尿裤不可。”  相似文献   

20.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