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宏 《内江科技》1995,16(4):32-33
“小康”是解决温饱之后的又一个美好期翼。本文依据《四川农村小康标准》,对内江农村小康进行了初步测定和综合评价,并对在2000年内江市农村实现小康的难点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基础,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小康难以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目前摆脱农业困境,实现农业小康的关键就是依靠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苑》2003,(4):18-19
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殷大奎、陈君石、杨骥川共同呼吁“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我国必须重视国民健康问题,重视营养预防,加强营养立法;从源头上为国民健康奠定基础。”在此,本刊将委员们公布的相关数据和诸多真知灼见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师守祥  李巍 《未来与发展》2003,24(5):54-55,4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的判断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全面小康”与“总体上达到小康”相比,其“全面”之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对象上讲,不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群的小康,而是各个地区全体人民的小康;从内容上不仅指经济小康,还包括社会小康、政治小康、生态小康等更宽泛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钱善积 《内江科技》1995,16(4):8-11
本文根据我市是一个大农业市,人口多,可耕地少的状况,提出了农村实现小康的出路在于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观点和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准备用50~100年的时间开发我国西部资源,提高西部经济实力。推行这一战略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改革开放前20年,西部地区让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到2000年,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开发西部是区域发展思想的重大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1/4,资源占全国1/2,疆域面积占全国1/2,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分布在西部,没有西部的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和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小康,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地区。本文揭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进而提出中国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的战略。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小康。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分析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进而提出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的优势和劣势,试图为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傅晨  孟治全 《软科学》1994,8(2):13-17,24
西南农村奔小康实证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傅晨,孟治全一、引言:研究西南农村小康的意义和方法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农村是重点,农村是关键。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西南四省(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地处祖国西部,民族聚居,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西南四省都是...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如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农村小康。  相似文献   

11.
《专家工作通讯》2007,(5):25-25
江苏省扬州市是农业大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市委提出的2010年“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2006年扬州市外国专家局积极推进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和基地培育工作,推动扬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小康,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揭示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的意义,提出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加快加强产学研联合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要在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加强产学研联合是必由之路。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两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加快加强产学研联合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智 《软科学》1995,9(3):42-45
四川第三产业发展与小康进程相关分析四川统计科研所陈智到本世纪末,中国要达到小康社会。小康的实现将使人民大众跨入一个丰衣足食、安然度日的新时期。本文就四}!D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实现小康之间的关系作些初步分析,以期加快全省小康目标的早日实现。一、四}:I小...  相似文献   

15.
“小康’,概念的演变有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的全面小康社会三种形式,分析此三种形式,掌握其差别,将会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新的奋斗目标,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与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了科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在新世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位处基层的县一级,如何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和综合实力,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笔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的实力。县乡财政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组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实行了第一步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是农民加快步伐达小康的重要途径。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生产要素和资产的双重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商品.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好处很多.即用经济手段促使农民少占耕地,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可以改变人均占有耕地、分散经营的弊端,形成规模经营等.各地应因地制宜,逐步推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新经济增长理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有关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此分析框架主要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关于生产函数;(4)稳态和转移动态分析;(5)进行评估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