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童心说"向来在文学理论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小说评点研究更是开了明清小说评点的先河。试以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例,研究其思想及在小说评点中所提出的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相似文献   

3.
对于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研究, 或侧重于对其评点源流的探寻, 或关注作者在评点中表现的文学观念, 评论者总会不自觉地以严格的文学批评或文学创作为标准来要求或评判小说评点, 这样的评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忽略了明清小说评点的本真状态。本文希望通过对评点的叙事学分析, 并引入西方新批评来展开平行讨论, 以此观照小说评点的独特形态并尝试解读评点家们的“文心”。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小说批评史上,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八股文理论的借鉴与引用,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进行了评点.对<金瓶梅>的评点,使其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艺术的集大成者,为<金瓶梅>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与鉴赏理论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对叙事技法的探讨在金圣叹的批评话语中即使不是缺席,起码也是相当淡化的。而且,评点小说时,金圣叹对“事”也相当忽略与淡化,与之相对应,他常常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由于金圣叹小说评点有着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的本质特征,套用西方叙事学、以现代叙事观念来探讨金圣叹的结构批评不仅仅是“印板”学术,而且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都是根本错误的,这样的研究格局应当改变。知道了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结构这一本质特征,还可对明清小说的结构问题及中西方小说结构论的利弊得失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戏曲评点在明代产生,《西厢记》是最早进入评点视野和现存评本最多的作品,堪为明代戏曲评点之代表。《西厢记》评点呈现出评点意图旨在娱情、评点方式渐趋系统、评点内容渐重叙事、评点美学重在求"真"等四个稳定的文学特征,表明戏曲评点在明代已经成熟,而这种成熟促使戏曲理论迅猛发展,戏曲文体也终得以独立于中国文体之林。  相似文献   

7.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理论奠基之作,作者旨在引进西方美学和文学理念来改良日本小说,但在叙事技巧上却并未完全排斥日本江户时代的叙事原则,其中一些来自中国明清小说批评。本文尝试分析中国明清小说批评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及《小说神髓》的影响与变异关系,通过比较中日文学近代话语转换的轨迹来探究《小说神髓》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点及其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体现了双重的美学接受视野。一是强调小说怨刺功用的儒家美学视野;二是在道家、禅佛和心学影响下,追求童心自然之美的审美视野。这两种美学接受视野的统一,提高了古典小说的社会地位。李贽评本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发展成熟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不尽意"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所提出的"未定点"等有着某种相通性,"兴"、"悟"、"味"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空白艺术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类似于西方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在中西方语境中观照文本空白艺术价值及其形成机制具有独特的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体现了双重的美学接受视野。一是强调小说怨刺功用的儒家美学视野;二是在道家、禅佛和心学影响下,追求童心自然之美的审美视野。这两种美学接受视野的统一,提高了古典小说的社会地位。李贽评本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发展成熟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具有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蕴,宁静、和谐的诗意美与简淡、“土气”的朴拙美是其最突出的美学风格;冷热紧疏的节奏美和隐秘、惊险的奇趣美是其在美学风格上的行文追求.探讨其美学意蕴不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乡村描写,还是对明清小说整体的美学意蕴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在其小说、戏曲评点中阐发了重要的接受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重视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接受的前提;对文学接受心理尤其是审美快感的分析.金圣叹的接受美学思想,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远的理论价值、启示意义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美为性灵之表现"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邓以蛰融合中西方美学以建立其美学理论的努力和尝试,即以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基础,将中国古典美学的"性灵"与西方现代美学的"表现"相结合,并试图综合西方美学的"心"与中国美学的"性",提倡一种性灵的美学,而且体现了邓以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徘徊与超越。正是这一徘徊与超越,促使邓以蛰放弃了西方美学的研究,从而完全转向了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不仅注重作品的多义性及读者作用,且其《知音》篇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的层面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同时,刘勰还提出许多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观点,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通过对《知音》篇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以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切入点,分析其与《知音》篇的异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类书序跋所体现的有关明清小说类书之编刻观、"说部"刊刻之由、小说类书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的思想,有助于探讨明清小说类书的编刻情形,从而在古小说理论史上予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在诗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等方面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提到诗学理论,他的诗话作品中选了较多谢灵运的诗歌并加以评点。王夫之在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的观照下,使用哲学的观点来评点谢灵运诗歌,这与文学史上众多诗评家截然不同,其中使用了"势"、"神理"等概念,所以对王夫之的诗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能够拓展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品味”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邓新华关键词古代文论;品味;审美心理;过程;特征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在研究读者艺术接受活动时,曾概括出多种接受模式,如水平接受、垂直接受、个体接受、群体接受等等。中国古典美学对接受方式的探讨尽管还没有达到象西方接受美学那样严密...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被系统阐释却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理论的建构和接受上讲,中国是落后了。但理论的落后不等于实践的迟缓,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早已开始,只不过,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独具特色罢了。以贾谊《过秦论》的经典化进程为线索,以政治家、文学家、怀才不遇士人三维为视角,研究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意义,即可解答“何谓中国式的接受美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它对接受主体的呼唤为当代的文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基础。"接受美学"的概念一经提出,随即形成了一股美学思潮风靡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观念。探索接受美学理论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构建一种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的、更适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得音乐鉴赏教学真正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读本”是日本江户后期的一种娱乐性读物,比“绘本”更富有文字艺术魅力,在日本文学史上成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前身。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在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方面受中国白话小说影响颇深。与此同时,明清小说评论家所写的序跋和评点不仅帮助日本人阅读和鉴赏中国的白话小说,更对日本读本作者的创作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本论以明清小说作家、评论家李渔和日本读本作家曲亭马琴为对象,试探讨明清小说评论对日本读本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