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徽州古村落中的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徽现的角度出发,选取"水"这个因素,从文化理念、生活、景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徽州古村落重视水的原因.关蕾词:徽州;古村落;水  相似文献   

2.
道教承负思想阐释了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对待社会与自然环境时应该抱有的态度,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生态伦理观。道教圣地齐云山地处徽州核心区,道教文化在徽州地区有广泛影响,并涉及徽州先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徽州村落与建筑营造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亦显示出道教文化的渗透。研究显示道教承负思想对徽州先民道德与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徽州先民通过村落规划、建筑创作、建筑装饰等方面,表达其对承负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等现状来看,突出存在四个方面问题:正确的保护理念尚未形成、过度商业性开发破坏古村落人文环境、破旧立新导致古村落原真性的缺失、"千街一面"的皖南仿古建筑对徽州古村落的误读。将这些问题纳入设计学视野下展开研究与求解,找出设计学视野下徽州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即:加强徽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徽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系统发掘与开发、人居环境空间的整体规划、虚拟数字化手段的介入等。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历时性的视角,指出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在分析徽州古村落具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对徽州古村落居住环境、居住文化和居住艺术等保护的不足,提出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构建模型分析系统及开发网站平台等措施,对徽州古村落进行保护性研究,以期为徽州古村落保护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在徽州古村落民居的外部环境规划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与优点,更没有涉及徽州古村落外部环境以及周边绿化环境、水环境的营造理念和规划思想。因此,将徽州古村落外部环境规划艺术应用到新农村民居建设,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徽州古村落外部环境规划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去其糟粕、吸其精华,使之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58-161
徽州古村落古祠堂具有独特的整体布局、设计和内部装饰,是徽州文化的见证,体现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承载了徽州文化思想。主要阐述徽州古村落祠堂的建筑规划和文化特征,介绍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剖析徽州祠堂的建筑结构,重点解析徽州祠堂中的古戏台的结构和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7.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发下,笔者分析了徽州古村落所陷入的困境,对徽州古村落的保护进行了人本思考,认为人的信念是根本,古村落中的商业应适可而止,古村落保护的首要对象是居民。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村落是江南文脉的空间载体和具象符号,保存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文化资源。城市更新语境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徽州古村落江南文化风貌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文章基于多模态符号学理论,结合对徽州呈坎、棠樾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符号景观中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资源,解读不同模态和江南文化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徽州古村落符号聚合体多模态属性明显,体现了徽州地区的风水理念、儒家文化、家风家训等思想,是实现江南文化传播、活态保护和现代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是文化意蕴丰厚的徽州古村落,上庄极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生态是大学者胡适在那个时代成长、成才所特有的"徽州的背景";胡适对上庄特色徽州文化生态的关爱呵护,启迪人们必须努力保护古村落文化生态,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是徽州的文化特质丛,是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而呈坎又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具有巨大的潜在旅游价值。在徽州当代旅游中,呈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其保护和开发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和误区。作为徽州古村落,呈坎的开发应遵守科学管理与联合经营、分区规划与整合开发、传统回归与特色打造等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和保护合肥历史地名,彰显地名文化,合肥市政府地名委员会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手,共同组织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编辑出版《合肥地名考》。全书已完稿,将于2010年初出版。我院离休干部许有为是参写专家之一,分工主持编写大蜀山、赤阑桥、斩龙岗等16条词目。现从中选登若干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合肥在两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得益于寿春的辐射。曹魏政权在合肥的攻防战略具有阶段性调整。曹操时期合肥作为曹魏政权江淮战略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强化,合肥处于抵御孙权进攻的战略中心地位。魏文帝时期,随着曹魏政权国力的提升对东吴采取攻势,此时合肥复失去江淮战略中心的地位,寿春复取代合肥成为曹魏经营江淮的战略中心。魏明帝时期为了抵御孙权实力对江淮的攻势,合肥复作为战略前沿城市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满宠对合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使合肥新城处于曹魏政权的战略防御的前沿。而曹芳时期,诸葛恪在合肥新城的惨败再次证明合肥新城战略前沿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为挖掘和保护合肥历史地名,彰显地名文化,合肥市政府地名委员会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手,共同组织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编辑出版《合肥地名考》。全书已完稿,将于2010年出版。合肥学院离休干部许有为是参写专家之一,分工主持编写大蜀山、赤阑桥、斩龙岗等16条词目。现从中选登若干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青阳集》是元代第一忠臣余阙的诗文集,记载了六百年多前元代合肥守军、民俗民风、士民生活态度、城墙修建、衣冠之家、西夏遗民、农民起义、重要官员、元末城陷、农业发展等情况,是了解合肥宋元时期实情最具价值的史料,是合肥弥足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是余阙留给故里合肥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嘉庆《合肥县志》的深入解读,对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进行探讨。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由城门、城墙、街、巷、河和桥等要素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由环城(城墙顶)路、三纵三横的主要街道、六十余条小巷组成,主次分明、布局清晰。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布局充分体现了合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淡黄柳》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相似文献   

17.
合肥人余阙是元朝第一忠臣,为记元末合肥修建城墙撰写了《合肥修城记》。该文详细记录了元末合肥城墙的修建情况,描绘了宋元时期合肥良好的民风民俗,颂扬元末合肥地方官员懿德,道出他本人是合肥人及元代城墙修建政策的改变,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历史文献。通过分析该文所含有的有关合肥的信息来揭示元末合肥社会实态,并用其他史料加以佐证,全面论述了该文作为合肥历史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方言属官话大区下面的江淮官话区。对1990年以来,合肥地区方言中词汇的整理和训释,所收词汇及记音以笔者出生地肥东县为准,该县城位于合肥市中心10千米处。  相似文献   

19.
陈鸿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士大夫和作家。其《庐州同食馆记》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史文献。首先,它提供了一组合肥的地方史知识,如唐朝时合肥的城池、庐州的“郡道”以及“郡米”的漕运情况,尤其是关于“同食馆”的记载非常珍贵;其次,它反映了中唐社会藩镇跋扈、作乱及其对合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量化评价园林植物景观美感,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自动评价模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节能性、美观性、风景融合性以及节能环保性等参数为约束指标集,构建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自动评价的模糊约束参量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园林景观美感评价的决策模型构建,通过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模型的最优控制设计,将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自动评价问题转换为求模糊集的二元规划问题。采用量化回归分析和主成分特征提取方法,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美感的优化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的准确性较高,评价置信度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