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在梳理“课程思政”引领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构建高校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云模型和熵权理论构建高校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模型与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能较好解决指标权重分配和定性指标量化问题,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森林小区进行美学景观模糊评判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本文根据城市小区景观的特点,对景观美学质量及相应的景观系统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建立分层次的城市森林小区景观羡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应用于南阳市农业发展银行小区绿化景观美感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公理模糊集理论与主成分分析的建立评价体系的方法.使用模糊概念代替对指标的具体打分;利用公理模糊集理论量化模糊概念;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并用于选择主要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提出的评价体系构建方法有效消除了特尔斐法和平衡记分卡法主观因素多、定量数据少、多依赖专家背景知识等缺陷.最后依据四川省3市公共体育场馆调查资料构建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新乡市人民公园景观照片为样本,应用风景质量评价法中的心理物理学派的SD法对公园的景观资源进行量化评价;并借助SPSS17.0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人民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的评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公园美感突出,景观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和自然化程度高,但空间层次感差,色彩变化度单一.研究结果对新乡市人民公园今后的改造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内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分析目前"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方式与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以期初步建立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感以及园林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图表现以及课程设计教学途径,提高课程效率,增强学生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一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指标的综合检测结果,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对立统一定理对其结构耐久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发现,采用可变模糊集的对立统一定理及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客观事实,表明采用可变模糊集对立统一理论评价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方法易受干扰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唯象损伤理论,对园林植物在极端温度下的冻害影响进行无干扰分析;通过分析园林植物栽培的位置和植物冻害症状,进而划分冻害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园林内外温度与极端温度变化差异,在微观角度分析植物被冻害的唯象特征,以该特征为背景,研究模型出现的冻害现象;进而通过动态向量间接地反映植物细胞变化过程,获取细胞动弹模量与冻融循环之间的关系,构建唯象损伤冻害模型。实验表明:采用唯象损伤冻害模型分析的精准度最高可达94%,有效降低外界干扰,为实际园林植物冻害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7所设置有体育表演专业的非重点本科院校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它们的体育学院发展概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构建模糊集下基于D-S证据理论的评价模型,对7所院校的体育表演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分级排名.  相似文献   

9.
评聘专业技术人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构建与完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需要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对评价项目加以量化处理,构建评价模型,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选择了若干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通过对指标的量化,建立了整体指标评价体系,以此对武汉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认为武汉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偏低,其中武昌区整体水平较汉口、汉阳要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和保护合肥历史地名,彰显地名文化,合肥市政府地名委员会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手,共同组织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编辑出版《合肥地名考》。全书已完稿,将于2010年初出版。我院离休干部许有为是参写专家之一,分工主持编写大蜀山、赤阑桥、斩龙岗等16条词目。现从中选登若干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合肥在两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得益于寿春的辐射。曹魏政权在合肥的攻防战略具有阶段性调整。曹操时期合肥作为曹魏政权江淮战略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强化,合肥处于抵御孙权进攻的战略中心地位。魏文帝时期,随着曹魏政权国力的提升对东吴采取攻势,此时合肥复失去江淮战略中心的地位,寿春复取代合肥成为曹魏经营江淮的战略中心。魏明帝时期为了抵御孙权实力对江淮的攻势,合肥复作为战略前沿城市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满宠对合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使合肥新城处于曹魏政权的战略防御的前沿。而曹芳时期,诸葛恪在合肥新城的惨败再次证明合肥新城战略前沿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为挖掘和保护合肥历史地名,彰显地名文化,合肥市政府地名委员会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手,共同组织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编辑出版《合肥地名考》。全书已完稿,将于2010年出版。合肥学院离休干部许有为是参写专家之一,分工主持编写大蜀山、赤阑桥、斩龙岗等16条词目。现从中选登若干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青阳集》是元代第一忠臣余阙的诗文集,记载了六百年多前元代合肥守军、民俗民风、士民生活态度、城墙修建、衣冠之家、西夏遗民、农民起义、重要官员、元末城陷、农业发展等情况,是了解合肥宋元时期实情最具价值的史料,是合肥弥足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是余阙留给故里合肥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嘉庆《合肥县志》的深入解读,对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进行探讨。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由城门、城墙、街、巷、河和桥等要素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由环城(城墙顶)路、三纵三横的主要街道、六十余条小巷组成,主次分明、布局清晰。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布局充分体现了合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淡黄柳》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相似文献   

17.
合肥人余阙是元朝第一忠臣,为记元末合肥修建城墙撰写了《合肥修城记》。该文详细记录了元末合肥城墙的修建情况,描绘了宋元时期合肥良好的民风民俗,颂扬元末合肥地方官员懿德,道出他本人是合肥人及元代城墙修建政策的改变,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历史文献。通过分析该文所含有的有关合肥的信息来揭示元末合肥社会实态,并用其他史料加以佐证,全面论述了该文作为合肥历史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方言属官话大区下面的江淮官话区。对1990年以来,合肥地区方言中词汇的整理和训释,所收词汇及记音以笔者出生地肥东县为准,该县城位于合肥市中心10千米处。  相似文献   

19.
陈鸿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士大夫和作家。其《庐州同食馆记》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史文献。首先,它提供了一组合肥的地方史知识,如唐朝时合肥的城池、庐州的“郡道”以及“郡米”的漕运情况,尤其是关于“同食馆”的记载非常珍贵;其次,它反映了中唐社会藩镇跋扈、作乱及其对合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我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的前瞻性开发和储备。基于安徽、山东等多所高校1634名大学生领导力心理表征及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自我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整体的领导力素质偏低,建议高校应重视大学领导力教育,以覆盖面更广的教育方式对更多学生展开领导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