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秀萍  张弛 《煤炭高等教育》2011,29(1):13-15,69
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个体的发展对于研究型大学整体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对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文章从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演变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目前管理体制下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所包含的计划、组织、控制三个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创新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最前沿,其工作绩效对大学持续的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型大学把创新知识、发展知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知识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下,研究型大学必须根据发展知识的固有逻辑改革现有基层学术组织。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专业科层制学术组织改革仍未能满足知识发展综合化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大学应根据知识的特性和自身的特点,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创新基地、网络组织结构等形式对其基层学术组织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产物,深受企业家精神影响。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新兴大学之间具有共同的特征,但在战略定位、发展模式上存在本质区别。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小而精、高起点,创新驱动、聚焦前沿,需求导向、跨界合作,立足全球、开放办学等精神特质。新型研究型大学立足于有组织的创新,致力于将科学家的好奇心引导到有组织的目标上,创造有利的学术环境,推动政府、市场、大学跨界合作,引导大学科研向生产实际转化,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术职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受到研究型大学各种院校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学术职业的内涵随着研究型大学职能的演变而变化,研究型大学在对学术职业人员的学术职责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学术权利。研究型大学中特有的关于学术职业人员的职责和权利的制度,以及保证学术职业人员学术自治的一些院校制度等对学术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知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和价值体现。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从单位制度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生存的制度环境,及在制度变革中所遇到的体制性障碍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冲破单位制度束缚是知识创新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是在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化的过程中崛起的,组织制度是其组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制度存在差异,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从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20世纪美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大学的组织制度差异对科学中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岗位制度是其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德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学术岗位制度,从制度移植和理念变革等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岗位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进而为国内高校的学术岗位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研究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已经不可避免,创造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使命要求大学向知识型组织过渡。研究型大学进行新型组织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行动,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需通过采取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氛围,加速新型学术组织向知识型组织的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8.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实逻辑基础可以概括为学科目录逻辑、问题逻辑和单位逻辑,但最为本原的逻辑基础是政治逻辑。这一逻辑虽然使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但却没有同时获得学术上的完全合理性。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应该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首要逻辑基础,应该按照学术本位和回应社会这“两项基本原则”,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中践行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  相似文献   

9.
新型研究型大学继承了研究型大学的某些基因,但又具有研究型大学之外的创新输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已表现出不同于既有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和发展样态,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在讨论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兴起的条件后,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三维创新:一是国家重大利益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需求;二是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要给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创新的体制保障;三是从组织基础、权力基础、资源基础等方面提出使新型研究型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创新的运行机制。最后强调,新型研究型大学要能够存活下去、持续发展且兴旺发达,必须依赖于整体社会建构起由需求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生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内涵,比较了开放式创新与传统封闭式创新的差异,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科研职能发展、科研模式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将开放式创新模式导入高校科研环境之中。最后在借鉴开放式创新模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开放式创新的科研模式,提出应重点构建科研立项网络平台、广泛吸纳创新主体、重视知识外流与吸收、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等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不同类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尽相同,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视角,以案例形式能够考察澳大利亚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宽口径、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我国建构异质性的课程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从战略规划的视角,来理解研究型大学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理念,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实现形式,进一步制定其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大学是我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制度的支持是关键。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所必须的制度支持体系包括大学独立法人制度等七个方面,且制度构建过程中必须深入地思考并处理好相关问题及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大学连续扩招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下滑趋势。加强研究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形势和国内教育进步的时代要求。通过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加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研究型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学学术自由演绎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视角分析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演绎进程,可以看出,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崇尚自由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发端的动力;就传统文化层面而言,实用主义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主流价值取向;就组织与制度文化层面而言,专业组织、法规条例以及协商制度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外部保障与规范;就道德文化层面而言,学术责任与学术道德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内部反省与自律.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在精神文化中产生,在文化冲突与演绎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科目录逻辑、问题导向逻辑和单位逻辑是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实逻辑基础,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术本位的原则,需要遵循学术本位的原则和回应社会的原则,从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出发,反思与重构多样性、自组织的学术组织及其治理机制,并改革相应的管理体制,如以学科逻辑作为基本的逻辑基础,以问题逻辑作为重要的逻辑基础,逐步转为市场逻辑,持续提高研究型大学传承和发展高深学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十所英国新建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大学应该走出建设教学型大学的误区,强调研究与教学并重;新建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都要面向应用,服务地方,解决现实问题;新建大学的研究要强调为本科教学提供充分的支撑,强调为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服务,研究领域要尽量与本科教学保持一致;新建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应紧贴地方需求,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一流大学实现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一个有始有终、层次分明的完整课程体系作为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大四阶段的教学,从而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以南京大学为例,对大四阶段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揭示出研究型大学面临着大四阶段课堂教学阻力重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困境,在结合南京大学2009年本科“三三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行路径:构建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及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China’s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are modelled on the French école Polytechnique. As such, they are utilitarian institutions, rooted i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manpower for society’s economic progress, and tending to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s China’s elit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ook in a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recent massification process, China’s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underwent reform to become more comprehensive in curricular offerings and more research-oriented in function. The authors have uncovered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Despite repeated discussion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never actually a conscious strategic choice for universities. Only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did universities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reform strategies in a move to beco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research oriented. The authors have adopted a multi-stream analysis framework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ree case study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and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WAFU). 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already have quite a high level of autonomy, but that the government still has the power to make strategic decisions. Each university’s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has been an independent process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tructure over this period, and policy-making has combined top-down and bottom-up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知识品性缺失的制度根源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学知识品性的缺失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大学与外界的关系以政府集权控制为特征;大学组织内部运作呈制度安排行政化取向。而我国大学制度的痼疾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长期缺失直接相关。因此,建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原则,恢复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知识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