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内、外两家,即武术界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重修“精、气、神”,外家拳苦练“形、速、质”。内家拳属、武当派,首推太极为领袖;外家拳属少林、派,当举少林拳为代表。 内家拳又称“南宗”“武当派”。其说源自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曰:“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其子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王征南墓志…  相似文献   

2.
胡克禹 《武当》2005,(8):24-28
一、“内家拳”提法的来源根据资料记载,“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所著《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浙江宁波一带的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也是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的师傅,由王征南上溯七代为开山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有一段话:“……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拳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甚久,但真正见诸文字记录的提法出现,恐怕黄宗羲为最早,随后才有其子黄百家专著《内家拳说》一书。  相似文献   

3.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在武术界相沿已久。人们普通认为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太极、形意、八卦、心意等艺为内家,通背、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艺为外家。早在七十余年前,艺综多门的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就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相似文献   

4.
刘毅 《武当》2013,(8):61-63
中国武术在明朝末期以前,是没有内家拳与外家拳之分的,至少是之前并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位大学者黄宗羲先生,在为他儿子黄百家的武术老师王征南先生写墓志铭中才提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自此以后,中国武术就被分成内外两家了。黄百家在他的著作《内家拳法》中写道:……余少不习科举业,喜事甚,闻先生名,至宝幢学焉。先生亦自绝怜其技,授受甚难其人,  相似文献   

5.
郑世证 《精武》2010,(3):68-69
在清朝以前,中国武功有门派之别(如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没有内家、外家之分。清代以后(据文字记载,应自黄宗羲始),内家、外家之说逐渐流传开来,并由此开始有了褒内家、贬外家的门派高低之争,当代武术界似乎对这种含糊不清的分类方法予以认可,并且,误认为少林武术是外家功夫的人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6.
于志钧 《武当》2007,(8):28-29
关于武当“内家拳”之“内家”含义.古今学者,拳家多有译解,不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于志钧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研探精神令人敬佩,特备其一说.以供“内家”同仁辨析深研。[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刘世君 《武当》2003,(8):39-39
中华武术乃民族之瑰宝,深受世人青睐,习练者较多,得道者却如麟角凤毛。究其原因,多为习练不得法而致。现据本人的习练体会,总结出内家拳习练概要,以供爱好内家拳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学玉 《武当》2009,(8):36-36
武当内家拳派,在发力技术方面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所谓“牵手即跌,拂袖钻心”,绝非虚喻。抛开浮于唇齿之间的虚高理论,总体归纳起来,内家拳发力大致可分为长劲、短劲、单劲、混劲、阳劲及阴劲,以及直吐、柔吐、明吐、暗吐、含吐与合吐等。其中每种劲力又可变化和细分为多个单劲与复合劲,最终熟于混化而能应机随心。本文仅以内家拳短劲中“袖劲”(即寸劲)的“含吐法”为例,与民间拳系中共有的招术拆出来作以比较,试解“同是一技,技分三层”之理。  相似文献   

9.
张丽丽 《武当》2013,(8):37-39
中国武术的精髓在内家拳。目前国内传承的真内家拳并不多,许多只是打着内家拳的旗号,而实际上还是以练套路、练肌肉力量为主,而内家功夫注重"精气神"三宝的充足,注重修炼内功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筋骨皮"。练套路,其实更接近体操、杂技,内家拳的核心是炼内气。内气足了,气血自然充盈。血养筋,筋壮骨强,腾起内膜,敛气入骨以内壮,练的是内劲,不是单纯的肌肉筋骨力。其实,内家拳派不乏真功秘技,诸如古法易筋经、古太极内功、南无拳、咏春拳、五禽图、松溪派内家拳、张长祯三皇吞气功、自然门、李氏形意太极拳、益壮堂朱砂掌、四川金家功等等。这些内家拳都有各自的内功练法,但其理无二,都是着眼于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10.
内家拳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是研究内家拳及其源流的珍贵文献 ,影响很大 ,后出的不少著作中有关内家拳的一些雷同记载 ,多辗转抄摘黄氏父子的这两篇文章。它之所以受历代学者的重视 ,乃是因为黄家和内家拳传人王征南的关系非同一般 ,史料足可取信。但是 ,长期来武术史界对于内家拳存在着种种的纷争和附会 ,也与黄氏父子的文章很有关系。笔者依据一些新挖掘到的史料 ,拟对相关问题做些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一、关于内家拳早期的授受源流谁是盛誉天下的内家拳技创始人 ?其早期的传人有哪些 ?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  相似文献   

11.
张方 《精武》2010,(11):65-66
自古丹道分南北二宗,南派讲究先命后性,而北派走的是先性后命的路子。内家拳当然是要性命双修了,在这一点上,从张义善和胡海牙等对于太极拳的高度评价中就能够看出。胡海牙先生的《仙学指南》有云:“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实元气(命)之所在;注意培养动静,其实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由此可知,参禅修道之人不能对内家拳小觑。  相似文献   

12.
孙武军 《精武》2007,(6):18-19
内家拳这一名称最早出自宁波人黄宗羲之口,所见最早也是最权威的内家拳法也是宁波人黄百家所记;尤其是,说到内家拳必提的两位内家拳大师张松溪和王征南,都是宁波人。宁波古称四明,黄宗羲说,内家拳从张松溪传四明叶继  相似文献   

13.
<正>外家拳与内家拳都讲究练气。外家拳,或者说中国功夫,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人们有了一些疑问:外家拳的气和内家拳的气,是不是同一种气?这两种拳的练法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内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一.人体的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相似文献   

14.
4月10日,央视"武林大会"播出梅花桩拳派擂台赛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出自僧门道派,属于昆仑派,系内家拳一类。它的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形气合一。它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徐疾中节,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武当拳桩功     
中国武术有外家、内家之分。 外家主刚,内家尚柔。武当拳内家 拉功主张外柔内刚,刚不现形,绵 里藏针,刚柔相济;遇柔刚化,遇刚 而发,它是任何搏击术所没有和不 能媲美的!既能健身益寿,又能惩 恶扬善防身,并以中国的道教文化 作底蕴,因而别具特色和风格。 武当拳内家桩功从练功方法、 技击法则等与其它门派武功有着 很大不同。外家武功注重形体、四 肢等外在功夫的锻炼,而武当拳内 家桩功则强调内在的心、意、神等 的培养,尚意不尚力,在练功和技 击应用中强调意在气、力的前面运 行,不主张没有意识指导运行下的 力气即外力、蛮…  相似文献   

16.
蒋剑 《中华武术》2000,(5):17-17
中国武术有两大著名的武术流派:少林与武当。武术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作为内家派的武当拳发源在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明朝永乐皇帝  相似文献   

17.
张方 《精武》2010,(11):64-65
由外家转内家需换劲,即黄百家所云:“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所谓“复从而翻之”,是说把外家的筋骨之力转为内劲也。然内家拳修炼的不同阶段,仍需换劲。  相似文献   

18.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出自僧门道派。属于昆仑派,系内家拳一类。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一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功夫的不断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相似文献   

19.
李龙 《武当》2009,(6):6-7
佛汉内家拳属于少林派系,相传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人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山之宝。佛法神功历代为少林武僧秘密传习。从此,佛法神功被寺内高僧定为佛汉捶,以技击、养生、内功为特色,乃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佛汉内家拳”简称“佛拳”,亦称“佛汉捶”。  相似文献   

20.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前辈技击法要之结晶,下面笔者据体悟简析之。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心法诀“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横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