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演剧艺术-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和演出市场的萎缩.随着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戏曲原有的功能价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经济因素的介入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新兴的观众阶层和观众心理的多维变化,戏曲艺术和戏曲演出应适应当下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适"度"地改变其演剧形式在基本保持民族演剧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编、创、演的具体运作.民族传统演剧艺术产业化是摆脱"戏曲危机"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从观众对艺术影象的感知角度来看.被动性是电影艺术接受的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由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同时看到,在电影艺术的整个过程,即使是在被动的感知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被动性与参与性结合起来,才构成对电影艺术接受特性的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本文拟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分析论述观众是如何参与接受活动,并在对影象的审美感知及对影象审美内涵的把握中如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  相似文献   

3.
曹亚峰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69-71,86
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不需要经过具有能指与所指双重功能的符号中介转换,观众通过视听或官能直接感受到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予观众纯粹的视觉享受和真正的感官愉悦,才能够引得观众,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千方百计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始终是编导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5.
所谓"阅读的陌生化",就是在教学中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以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进而产生欣赏、品味的兴趣,让学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从而激活思维,最终形成难能可贵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西方古典悲剧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存在着的隐性"补偿心理"运用,从而揭示了成熟的西方古典悲剧同样符合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心理、观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心理;符合戏剧艺术欣赏的一般审美心理:欣赏戏剧艺术的审美活动应始终伴随着一种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7.
观众对于纪实片的心理欲求和期待视野,是在人类几千年现实文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和几十年接受写实风格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千百年占据思想领域的模仿论和反映论的艺术观潜在影响下积淀而成的.电影独有的活动照相特性、认为电影"先天性"地负有客观性的电影理论、荣格的"人格面具"论、后结构主义电影理论中的"镜像阶段"论等都表明了观众们要求写实电影能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随着电影观众欣赏能力和观影趣味的发展变化,促成了电影实践中纪实性元素与表现性,戏剧性原始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对于电影字幕译者来说,怎样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能更好地接受通过字幕传达的信息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因此,电影字幕译者有必要将接受美学运用于字幕翻译研究之中,以揭示电影字幕的交流本质和译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并遵循"观众期待视域下的功能对等"及"跟随潜在读者"的翻译准则,针对影响观众接受电影的心理和文化因素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是一种在戏剧情境中完成的撩诱与触动交融、整合、互动的心理过程。戏剧接受的角色效应、集体心理体验和语言体验等共同促使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的形成。观众通过与演员和其他观众的直接交流,进入了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状态,促成集体心理体验,从而触发感知心理机制,在联想和想象中,观众潜在的审美心理机制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是软性电影论的代表性人物,其相关论述中的电影艺术观念有全面梳理的必要。穆时英主张形式主义艺术观念,表现出对电影艺术形式层面高度的敏感和重视。他较全面地分析了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的核心形式原则,初步阐述了蒙太奇作为电影文法及电影修辞法的不同体现及具体运用法则。此外,他对电影批评、明星、表演、文学改编、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的电影观念不仅体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超前性,而且对于思考中国电影理论及电影实践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的改编应以观念为最终的目的。艺术形式的转换导致了受者主体的差异,观众的艺术审美心理,决定了电视剧改编的取向,改编者应对之准确把握并积极回应,呼吁观念的主动参与再创作,在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同时提升其审美能力。改编的结构应符合观念的审美层次,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并留有空白形成张力。  相似文献   

12.
演员进行角色类型的转变是演员自身艺术追求,观众欣赏要求提高以及演艺界的残酷竞争等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相比较而言,特长型演员的角色类型转变难度较大,易于和观众的欣赏惯性之间形成一定的错位,而中庸型演员进行角色类型转变则相对容易,观众欣赏惯性较小。演员进行角色类型转变,首先演员要对自身表演特长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观众要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转变,另外导演要对演员的角色类型转变提供建设性意见,做到知人论演。  相似文献   

13.
歌唱者是通过歌唱艺术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人的情感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审美目的,必须使歌唱具有一定的风格。歌唱者将自己对生活和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融入到演唱之中,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并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就能大大提高表演质量,丰富演唱的表现力,从而发挥出艺术审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典的艺术作品处处充满了隐喻。《我的父亲母亲》是著名导演张艺谋1999年创作的唯一一部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一部表现形式非常与众不同的作品。影片大量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来塑造角色,揭示主题,表达感情,使得影片具有诗一般的简练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成为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影片的隐喻艺术手法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本文从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些文学元素入手,分析影片的隐喻艺术特色,旨在探寻其获得成功的更多原因,帮助观众更加有效地进入影片,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好地解读电影作品,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面乃是电影的基本构成之一,细节又是画面的基本构成之一,因此,电影的美,更多的要透过画面中的细节来体现。这就需要创作者创造激发细节的审美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真实深刻的有机统一。在客观物象主观化、主观情志外形化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被摄对象与电影创作者、影像画面与电影观众这两大方面的交叉融合、有机统一,使影像画面中的细节审美功能转化为欣赏者读解过程中的美感,从而获得电影细节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田汉早期主张用电影打造"银色的梦",从而达到宣泄个人苦闷的目的,这种电影观源于他功利和无功利相交织的二元论美学思想。田汉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地位,但其作品排斥商业性,格调过于低沉。  相似文献   

17.
摄影创作要重视艺术性,而艺术性又往往离不开意趣,意趣溶入作品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趣味。作品的意趣表达,蕴蓄在作品的内容中,洋溢在画面形式上,贯串于整个作品的创作中。意趣的含量多少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摄影师需要创作出艺术品位尽可能高的作品。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非常认真细致的加工和提炼,使它成为蕴含审美理想并且具有相当审美价值的感人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动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节奏的表现上有其独特性。但动画在节奏审美形式的表现上,离不开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和模仿。本文从动画画面节奏的审美功能出发,分析动画画面节奏对电影、文学、戏剧、现实生活等艺术形式的借鉴和模仿,最终形成动画所特有的节奏审美表现形式,展现了动画艺术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美学中“丑”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李杨导演拍摄的《盲井》就着重关注“丑”,故事通过内在羞恶和外在丑恶来审“丑”,以期达到对关的追求,拓宽其艺术表现的空间以及对人性及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传播的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飞速发展。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传播方式,而且带来了电影审美接受领域的重大变革,更引发了电影美学理论和观念方面的再思索。而观众欣赏品位的变化,又会促进电影创作和电影制作的进步与发展。研究电影技术对于观众欣赏和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对电影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