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重文"这一名称,但却没有明确其内涵。本文尝试通过《说文释例》来理解王筠对《说文》重文的认识,包括其对籀文、或体、俗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嘉靖《保宁府志》,整理出17个“稱”字俗体,按照形体关联度分成3类论述,以图展现其流变概貌,这对于促进汉语俗字研究的发展以及加深汉字简化的认识将有所裨益。同时,对于推动《中华字海》《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的修订工作亦将有所裨补。  相似文献   

3.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4.
繁簡兩體古已有之。簡體字在當代被中國政府規定為法定字體,並為一些國家和國際性組織接受。當代兩岸之間"繁簡對立"出於政治原因和技術原因。本文探求化解這種對立的辦法:通過在兩岸四地的實地調查,歸納出111對"社會常用漢字",希望推廣這批常用字以達到"溝通繁簡"的目的。"社會常用漢字"具備以下特徵:有一定的通行度,保持有理據的字形,並有傳統歷史為依據。  相似文献   

5.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提出的“雅体、野体、鄙体、俗体”不仅指语言使用上不同而产生的文体区别,而应指整体风貌的优劣区别。所谓野体,应指过于艺术粗糙,质直粗朴之体。所谓俗体,可能是多写尘世庸俗之想,声高曲下之体。所谓鄙体,是格调低下,文风浮靡之体。所谓雅体,可能是在兴象寄托,辞采清秀雅润的基础上表现淳朴淡泊的高雅感情。这可能包含对齐梁文风的认识和当时文学状况的忧虑,对文学发展走向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在所用字形方面,应起典范作用。其《凡例》称:“本词典单字条自所用汉字形体以现在通行的为标准。异体字(包括繁体)加括号附列在正体之后”。这样的体例是适宜的。但我们翻阅正文,发现在所谓“正体”中,异体、繁体、古体、废体、俗体、通假字等等都有,有时几种写法并列,一词数形与数词同形互相牵混,  相似文献   

7.
敦煌佛经音义写卷述要张金泉佛教传入中国,于是有佛经音义之作。所谓“至于文字或难,偏旁有误,书籍之所不载,声韵之所未闻,或俗体无凭,或梵言存本,不有音义,诚难究诸”(见唐郎景审《一切经音义序》)。唐代佛经音义盛极一时。始初有玄应撰《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  相似文献   

8.
龚元华 《天中学刊》2014,(3):104-105
楼橹,据《汉语大词典》指用以瞭望和守御的高台,从语源角度对“楼橹”之“橹”进行考索,可知“橹”的语源是“竲”字,讹变缘由是“竲”俗体作“橧”,因曾、鲁俗写混同,致使“橧”讹作“橹”。后世习非成是,正字“竲”隐而难晓。  相似文献   

9.
陈新 《林区教学》2010,(11):110-112
通过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模块"的仔细研读,明确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模块"的整体和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双周刊已於二月十八日於光明日報第五版發刊,本期文章共三篇:(一)《實踐论》是历史教学底最高依據(侯外盧)回回民族的形成(白壽葬)  相似文献   

11.
黄侃《说文同文》所收"同文"二千余条,涉及有古文、籀文、古今、或体、俗体等字形学术问题和音同义近、音义全同、同源、通假等字义学术问题,情况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从字音、意义和构形三个方面入手,对异形同字现象进行辨证,这将会对辨析汉字形体构造和掌握汉字用字规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姚明正式宣布退役,发布会的主题定为"明谢"。媒体上相关的人物专题,沿袭李娜首夺大满贯之后的报道思路:《娜一吻》、《娜么美》、《娜么爽》,记者们这次也基本上围绕姚明的"明"字大做文章:《"明"谢天下》、《"明"锣收兵》、《功成"明"就》、《柳暗花"明"》、《"明"天会更好》、《记忆从不"姚"远"明"谢生活继续》。  相似文献   

13.
康怀远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涉及《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经典的思想和智慧以及"拓展阅读"的内容被校内外"三峡讲坛"、"孔子讲堂"广泛采用,师生(包括其他读者)普遍认为是一部"寻根探源、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14.
俗体字,与正字相对而言。现在,我们通常把字体不合规范的汉字叫俗体字,如菓、唸、塟分别是果、念、葬的俗体字。过去,一般称流行于民间的、多为简体的字叫俗体字,如礼、躰、床分别是禮、體、床的俗体字。这就是说,区分正体与俗体的标准,随时代、人的观点的不同而不同。东汉许慎《说文》中的别体字、俗体字甚至没有收的字,而至《玉篇》、《广韵》可  相似文献   

15.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16.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19.
《明实录》、《明史》等汉文史籍上记载的奢香,在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和《君代母系》中有两个不同的彝名,并且分别被译为"舍兹"和"舍红"。人们常常认为奢香的彝名是"舍兹",通过考察、论证,笔者认为《西南彝志》将奢香的彝名记载为"舍兹"是错误的,《君代母系》记载为"舍红"是正确的,奢香的真正彝名是"舍红"。  相似文献   

20.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