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流传广泛、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统称世界三大宗教。现就三大宗教作简略论述。一、关于三大宗教的分布和教徒佛教主要流传于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教徒有3亿多。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国80—90%人信奉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基督教主要流传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教徒约有11亿5千万。伊斯兰教主要流传于西亚、北非和南亚各国,教徒有7亿5千万,分布在世界70个国家,其中“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60个。三大宗教现有教徒2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二、关于三大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三大宗教皆是起源于奴隶制社会而在封建制社会发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界古代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世界三大宗教,其中佛教居首.青年学生对三大宗教一般都很感兴趣,对佛教尤其如此.关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生平、其创立传播佛教的经过,以及佛教教义、教派等的讲述,一般教师均能做好,故其讲述便难分优劣,因为这些内容都不过是对现成材料的简单整理与选择而已.可是,对于教学同样重要的还有另一面,即我们今天如何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对佛教重新加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这点上,一般教师或多或少都予以忽略,甚至毫不涉及,他们会认为课堂教学理应侧重讲述一般的基础性知识,至于进而发表教师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则主要是文章、论著之事,因此不必作无谓的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然而这种旧的教学观点已经不再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要求,他们侧重的不再是一般的基础性知识,而是渴望教师能在此基础上拿出更多的新颖而独特的见解,使他们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和气质素养,并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对佛教的再认识来说,就不仅对学好佛教的内容十分重要,而且对另外两大宗教乃至世界史中其它重要知识的学习,也都能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今日中国已真正有了宗教信仰的自由,要使许多还未真正涉足社会和人生的青年对宗教有一正确的认识,课堂教学便是一个重要而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根据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生产关系、国家机构、阶级压迫、民族交往、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往往通过地名反映出来.而其中宗教则长期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地区都不乏宗教地名.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其宗教信仰更是繁多,其中佛教对当地的地名影响很大,本文就以佛教为例,探究呼和浩特地区佛教地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宗教,特别是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研究宗教的历史作用及其两重性,不仅可以较系统深入地了解世界多数国家的历史、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及国际交往的情况,而且对我国制定宗教政策的依据,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促进和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试作初探,意在抛砖引玉就教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却没有在这个国家发扬光大。其中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而最重要的是其内部原因,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及这种情况下佛教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和道教对洛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很深的宗教文化烙印,唐代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咏洛阳诗也源源不绝。本文以唐代咏洛阳诗为例,探讨佛教和道教文化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妮宝贝是新时期深受宗教影响的作家,作品中既有佛教一切皆苦、诸行无常的思想,又有基督教博爱和感恩思想.对爱情的理解也是佛教的.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七月和安生》《二三事》等小说都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莲花》佛教的色彩和倾向更明显,思想情感依然是悲悯、爱和感恩.  相似文献   

10.
乙酉桃浪,柳绿桃芳。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何劲松在山东日照市博物馆举办了“何劲松博士书法展”,展出近期书作120幅,作品融佛教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为一炉,得到了当地书界与媒体的高度好评。43岁的何劲松是安徽舒城人,1988年在北大取得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赴日研修,现为世界宗教所宗教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著述颇丰。在学术上,他致力于阐释传统佛教的现代意义,揭示佛教“中道”核心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契合;努力沟通禅学与传统书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现代书画艺术新…  相似文献   

11.
禅宗是佛教东传以来一直绵延到今天较为重要的一脉,也被认为是真正中国化了的佛教或者说是中国佛教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是佛教本土化的典型。如果说在中国本土曾经有一个“儒道互补”的话,那么唐宋以后的禅儒交融,使禅家思想渗透到了中囱的文化领域。本文从观念层面就禅宗对人文精神世界之影响,尤其是对士大夫生命反省的影响做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2.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当今条件下它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功能及其活动 ,对周边地区和群众群体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圣俗二界经济文化互动与整合 ,有利于佛教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 ,应重视和肯定 ,贵州弘福寺即为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15.
《和尚与哲学家》描述了一场东西方哲学的对话。作者之一的马蒂厄.里卡尔是从西方欲望社会逃逸出来的佛教徒。他以自己的实际人生选择和佛理阐释共同指明佛教对于现代社会的拯救意义:即个人通过修行来摆脱欲望的无限膨胀,以此规避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伦理以“无我”的精神,禀持自觉觉他的大乘理想,努力利益众生,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僧团为主体,引领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不至堕落。现时代,藏传佛教一方面要借重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要培养大量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完备的专门人才,从而将佛教这一人类精神明事业推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是《般若经》,而《金刚经》则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般若经》的总纲,历代佛家诸大师纷纷论疏《金刚经》,如开善寺智藏、嘉祥寺吉藏等。天台智顗也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疏》中智顗以"无所有"为总纲,用"三观三智"、"二慧三转"及"无所有、不无所有"论疏了"般若"、"波罗蜜"及须菩提与世尊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精神的杂糅汇合构成了我们复杂的民族性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沉沦》主人公“他”也无法摆脱儒释道精神的束缚。“五四”历史转折时期,“他”在日本受到黑暗现实的压迫,支撑其文化心理结构的儒释道精神全面崩溃,只能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