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必读》2013,(6):14-14
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对过去34项儿童睡眠研究的观察数据做了重新的统计分析,向我们展示了0~12岁正常儿童的睡眠模式。统计发现,儿童的总睡眠时间从出生后到12岁逐年递减,个体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近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公众健康杂志发表了一份对澳大利亚4000多名9~17岁儿童睡眠方式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儿童因为睡眠差而导致记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习。  相似文献   

3.
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建议,青少年每天最佳睡眠时间是9小时45分钟。研究人员分析。休息充分的儿童可能更有精力,更喜欢到室外玩耍;而疲倦的儿童情绪暴躁时,更容易找东西吃。同时,充足的睡眠可促进体内调节食欲和葡萄糖代谢;睡眠不足会影响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致使葡萄糖耐量受损,同时使体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睡眠问题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中有高发生率,与他们的核心特征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睡眠问题属于失眠症的范畴,潜在病原包括神经生物学、心理及行为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体现在社会交往与沟通、行为表现及认知和个人成长及家庭等方面,现有治疗措施主要有行为干预、药理治疗和其他疗法,最后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与康复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呼噜之声不绝于耳、夜间频频醒来、睡不安稳、恐惧黑暗、夜间磨牙、遗尿、呓语、梦游……睡眠障碍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儿童身上。据介绍,婴儿及儿童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行症等。  相似文献   

6.
开学了你们需要一个好睡眠新学期开始了,大家都在把自己的生活拉回正轨。在让看电视和上网让位于家庭作业的同时,你们要再添一大砝码——睡眠。近日一项有关儿童的研究发现,睡眠不仅和儿童的认知表现有重要关系,而且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即时     
《中国德育》2014,(5):4-4
正定时就寝使孩子受益终生一项发表于《儿科学》期刊的论文指出,就寝时间不定将打乱儿童的自然昼夜节律,导致孩子睡眠缺乏,大脑发育迟缓,使儿童在控制特定行为方面出现问题。该论文作者、伦敦大学学院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教授伊冯·凯利告诉公众:"不规律的就寝时间和相伴而来的持续的不稳定感类似于乘坐飞机后的时差效应,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常功能形成干扰。"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3~5岁的学龄前儿童保障每晚11~13小时的睡眠,其他12岁以下儿童则需要每晚10~11小时的睡眠。(中国日报)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想了解东西方宝宝睡眠习惯有何不同,如果你正在为宝宝的睡眠问题而烦恼,请关注中法两国儿童睡眠专家联手对于儿童睡眠问题的精彩解答。  相似文献   

9.
午睡是有利健康的好习惯,不过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午睡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儿童夜间的正常睡眠,还会影响心智。这项研究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研究人员发现,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的儿童,能解出的难题更少。而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参考》2008,(4):24-2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研究中心日前在上海、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广州等全国9个城市的2万余名5-11岁的儿童中,展开了“学龄儿童睡眠现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学龄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为9.1小时。根据我国颁布的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每天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睡眠时间”为依据计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与儿童早期多动行为的关系及亲子冲突与睡眠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使用家庭冷暴力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亲子关系量表和Achenbach儿童睡眠行为量表对2728名1-8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采用SPSS26和Mplus8.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儿...  相似文献   

12.
尽管多数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是暂时性的,尚无大碍,但有些却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就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健康了。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呢?请听听下面几位家长朋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采用德国进口低温射频治疗儿童鼾症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有打呼噜和张口呼吸等症状的儿童,行鼻内镜检查鼻腔和咽腔,同时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鼾症)的56例患儿经鼻内镜下采用德国进口多功能鼾症低温射频治疗系统行扁桃体摘除术及腺样体消融术。结果: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低温射频扁桃体摘除和腺样体消融术是治疗儿童鼾症的有效方法,其手术时间短、术野清晰,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咨询台     
孩子得了“嗜眠病”,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发作性睡病的俗称就叫做嗜眠病,是儿童时期较为罕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5.
当前儿童哲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以美国教育家李普曼和哲学家马修斯为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并随后在各自的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但他们的研究志趣各有不同,对"儿童哲学"的意义持有不同的理解,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睡眠与儿童生活、大脑发育密切相关,影响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与负面情绪的增加有关,即使短时期的睡眠限制也会损害小学生的情绪和认知功能。我国小学生的睡眠现状令人担忧,这与学校及课外的课业压力大,电子设备的使用过多,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因而需要各方努力、多学科联合,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儿童医学专家,对8个城市3万多儿童进行调查,结论让人大吃一惊: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孩子睡不好!小孩子不像大人,没有心事怎么会睡不着呢?专家说有“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对该市8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睡眠质量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竟有三成左右的孩子出现睡眠障碍,如夜惊、入睡难、磨牙等;还有64.3%的孩子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足、不规律、不科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睡眠剥夺现象非常普遍,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记忆等功能;睡眠剥夺作为一种研究睡眠对人和动物影响的实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方法对于人们研究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有非常高的价值;从长时程突触增强机制和一氧化氮毒性作用等方面综述睡眠剥夺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视角"研究不同于关于儿童的研究,它探索的是儿童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目前"儿童的视角"研究主要在欧美国家展开,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其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开展"儿童的视角"研究,需要承认童年自有其意义,儿童有能力展现其视角,同时儿童的视角也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为此,研究者应实现从"带有儿童视角"到"探索儿童的视角"、从"以儿童为对象开展研究"到"以儿童为合作伙伴开展研究"的转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应坚持参与性与发展适宜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原则,让儿童能够且乐于参与研究。"儿童的视角"研究应确保儿童对研究的知情与同意,应确认儿童是否认同研究所得数据与结论,并对研究过程中成人与儿童的权力不对等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