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记者》2015,(5):74-74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103-103
2023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8%,较2021年上升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1%,较2021年上升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正4月21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由该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0.4个百分点。至此,自2007年以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7年稳步提升。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本次调查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4套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我国全年龄段人口。本次调查样本城市为74个,覆盖我国29个省(区、市),调查的有效样本量比往年增加一倍,达到40600个。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14,(6):42-42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均较2012年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倡导"耕读传家",将阅读视为修身持家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  相似文献   

6.
《当代图书馆》2009,(2):77-77
4月2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成果显示,2008年,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度的48.8%增长了0.5个百分点,增幅为1.02%;报纸阅读率为63.9%,比上一年度的73.8%减少了9.9个百分点;杂志阅读率为50.1%,比上一年度的58.4%减少了8.3个百分点;各类数字出版物阅读率为24.5%,其中网上阅读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17,25(4)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 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 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 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 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 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要求的重要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在巩固与发展全民阅读八年成果的基础之上,一手抓建立健全全民阅读长效机制,一手抓深入推动各种形式的群众阅读活动,将全民阅读铸造为服务大众、惠及后代的文化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最新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4月22日,在“世界读书日”前一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去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止跌,为48.8%,回升0.1个百分点。而在本次调查中,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又增长了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报纸以73.8%的阅读率成为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而一直备受关注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下滑趋势也得到了缓解并有所回涨,从2005年的48.7%上升到48.8%;网络阅读率则继续大幅攀升,从2005年的27.8%上升到44.9%。  相似文献   

11.
体育类图书市场走势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连续呈下滑的趋势,而2008年7月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图书阅读率终于止住了下滑,上升0.1个百分点。开卷统计结果显示,2005~2008年体育类图书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也基本稳定在11.67%~12.87%的水平,并没有随着图书的阅读率的下滑而走低。值得  相似文献   

12.
全民阅读率狂跌不止12月初第三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民阅读率51.7%比5年前低8.7个百分点,国民中有日常读书习惯的读者只占5%左右,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阅读"和"媒体多元化"分羹。  相似文献   

13.
正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当今市场经济横行,过度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镜头一: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综合阅读率下降;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有所增加。新兴  相似文献   

14.
正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与传播学出版研究院对外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次调查覆盖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效样本量较往年增加一倍至40600个,调查可推及我国人口12.20亿。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和综合阅读率持续上升,已连续7年稳步上升,国民对开展全民阅读抱有强烈期待;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50.1%,传统报刊阅读受到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培养未成年人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世界阅读日前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国民阅读报告调查显示,女性阅读率首次超越男性3.8个百分点,男女阅读率总体比率达到12:13.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F0003-F0003
2023年4月12日,法国国家图书中心(CNL)发布两年一次的法国人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15岁以上人群。调查显示,过去12个月中:•法国人综合阅读率为89%,较2021年上涨2个百分点。其中纸质书籍阅读率为86%,较2021年增加3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为29%,较2021年增加6个百分点;听书率为30%。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12,(5)
本刊讯(记者 卢剑锋)4月19日,在第1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在京正式发布初步研究成果. 该成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增加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识字者的图书和杂志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2003年国民识字者中图书的总体阅读率为51.7%,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杂志阅读率为46.4%,而1998年,国民的杂志阅读率超过一半,达到57%。分析认为,阅读率持续降低与文化水平的联系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时间成为阅读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国民总体阅读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另外,调查显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逐渐加大的社会,国民的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功利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蔡震 《新闻通讯》2014,(7):58-59
2014年4月21日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4月19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在我国18至70周岁的国民中,包括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70%,比2008年增长2.3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为24.6%,比2008年增长0.1个百分点.数字阅读中,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1.3%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阅读.这说明,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阅读时间已经大量转移到数字媒介上,数字媒介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