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活着》是余华从"极端先锋"转向"民间立场"这一新的叙事空间后的第一部小说。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死亡的描述已不再是冷酷、决绝,而是在死亡的氛围中融入多种情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展示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温情的力量,使人们从"在苦难中寻找温情"而转变为"在温情中受难"。这也昭示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极大转变以及对于"温情母题"的回归。究其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2.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4.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冷酷的叙述着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阴暗怪诞,充满血腥与死亡意味的世界。死亡和暴力是他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以独特的冷漠叙述对人性进行冷静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独特的场景里面,作者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冷酷的世界。人所受到的暴力是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暴力的实施具有双重性质,即非理性和计划性。暴力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生命的终结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无边黑暗。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7.
受容与变容——论博尔赫斯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小说家余华在从传统现实主义转向先锋小说的艺术实验之途中,广泛借鉴了西方文学大师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其中,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对余华的先锋小说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对其先锋时期的作品转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虚拟叙事和时间本体两个方面.通过对博尔赫斯的学习,余华利用虚化的语言突破日常经验的限制,打破牢固的日常世界,直指精神世界的本质真实,使小说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建立起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小说空间.而博尔赫斯的时间本体观念解放了余华的小说叙事,使他在时间的多元并置中同时设置时间的超前或者回溯,在作品中彻底消解了现实性,将本来依附于现实的故事变成了能游离于甚至断裂于所指的无根之物,造成了多重文本的并存和相互消解,从而彻底取消了故事所负载的涵义,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乌托邦世界.但是,余华对博尔赫斯的学习并非简单的移植和模仿,他在借鉴之时融入中国元素,最终将外来的叙述观念和写作技巧化为己用.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余华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在余华的小说里,保留着对寻常事件的反向探索和成长中的苦恼,不仅关注对暴力的叙述,还渗透着对暴力下人性善的复苏。他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儿童不只是暴力下的产物,而是暴力和当时苦难背景双重压迫下的产物,被遗留在成人世界之外;父亲形象由病态、残暴无情逐渐向完美高大转变。本文就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细小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新作《文城》以“寻找文城”为主线,通过苦难、死亡、暴力的叙事,彰显小说的悲剧意识。小说通过一幕幕悲剧阐释深刻的人生意蕴: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只要人性的底线尚存,真善美终究会战胜假恶丑,这才是人“活着”的真理。小说还透露出余华转型后创作的温情——彰显人性的美。在悲剧与温情包裹下,余华用“文城”这一虚构的地名构建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风格多变,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纵向梳理余华小说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人性恶”、温情“苦难”和“怪诞夸张”三个阶段,通过对其典型作品的分析,发现在余华小说纷繁芜杂风格巨变的叙述形式下,始终不变的是作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深深思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若守望。  相似文献   

14.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15.
余华作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本身的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余华的作品从创作之初到后来蓬勃发展、宣传开来,确实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跨越,这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就将针对余华创作的整体风格与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理出其创作历程的具体脉络。同时分析余华小说与外国文学在创作层面存在的差别,探究外国文学对余华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凸显余华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以及现实风格,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借鉴与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余华初期的作品呈现出的是先锋姿态,其作品大多描绘的是荒诞的世界、残酷的人性和不可捉摸的命运.这样的先锋小说解构了人类的道德和尊严,也解构了人类抗争命运的必要性,往往迷失在暴力血腥之中.以《活着》为分水岭,余华后期的小说呈现出了从先锋向现代的回归,赞美人性的坚韧、人类对爱和尊严的追寻.余华的小说风格从先锋转向现代,也标志着其小说风格走向成熟,小说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18.
童年经验对于一位作家创作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余华小说中常有描写"血""死亡"以及暴力的内容,并带有鲜明的海盐特色,这与其童年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海盐的风光、医院的生活以及"文革"的体验都能在余华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