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松晓 《今传媒》2016,(6):35-36
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引起社会关于记者新闻道德的大讨论,而其背后所反映的记者的职业责任和记者作为“社会人”的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也在各种新闻事件中屡见不鲜。对待这种由于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带来的伦理困境,有必要寻求一个两者平衡的“度”。而自媒体发展后出现的“全民记者”现象也使得这种新闻专业领域的矛盾开始随之出现普遍化和“去专业化”趋势,新形势下,处理“拍照还是救援”的矛盾的方法,在拍摄技术日新月异、拍摄过程日益便捷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沟通主体关系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伦理的尺度从来是定义职业规范的核心内容。而媒体伦理的坚持与放弃,既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有关,更在根本上从属于制度规范的完善或缺失。在这种意义上,“第四种权力”本身的独立性其实并不真实,其责任伦理的缺失自然可以溯源于另外的庞大存在。  相似文献   

4.
吴惠凡 《青年记者》2016,(19):53-55
社会新闻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题材.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偏离了基本的新闻伦理,过度消费新闻事件主体,对公众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导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甚至影响了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因此,社会新闻应坚守伦理规范,重塑记者的责任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要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型?首先要从理论上予以回答。也就是说,在过去的8年中,我们民生新闻在中国新闻改革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应该说引领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潮流,不论是在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还是对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生新闻的兴盛让媒体在信息  相似文献   

6.
审稿感悟     
审稿者作为“把关人”,是倡导者、调控者。在舆论生成及传播阶段,要有效地调控传媒,使“新闻”这种文化产品合理化。媒体的审稿者应实施有效调控,不论是在具体报道上把关,还是从整体上把握,都应把握好“度”,并在实践中形成媒体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7.
张垒 《现代传播》2014,(4):50-54
本研究探讨当"公民记者"或"自媒体"所具有的朴素伦理标准进入新闻传播流程时,对传统新闻伦理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追溯了新近发生的若干热点事件产生、演化的传播链条,分析了"公民记者"、传统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以及资本化网站在其中的角色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传统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避和忽视、都市类媒体和网站片面市场化取向,都使新闻伦理面临解体的窘境,"公民记者"的加入事实上加剧了这种解体的趋向,并使之变得更加破碎和混乱。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更加便捷,视频直播正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这也对视频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新闻视频直播中出镜记者的优势与挑战等方面探讨提高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途径,为相关媒体从业者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记者,不论是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兼具的职业特点是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一张照片,没有新闻价值,我们只能称之为艺术摄影或普通摄影,而不能称之为新闻摄影。这就是说,新闻摄影也同新闻报道一样,是以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为己任的,它可以用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同文字报道相比,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就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从网民中获得新闻素材、新闻选题和新闻角度,还是研判舆情清晰掌握所在媒体面对的用户群体需要哪些内容,抑或遵循传播规律提供最受网民欢迎的内容模式等,都是在为收获“民心”而努力。只有拥有足够多的受众和用户,内容的“王座”才坐得稳。  相似文献   

13.
不论是从网民中获得新闻素材、新闻选题和新闻角度,还是研判舆情清晰掌握所在媒体面对的用户群体需要哪些内容,抑或遵循传播规律提供最受网民欢迎的内容模式等,都是在为收获“民心”而努力。只有拥有足够多的受众和用户,内容的“王座”才坐得稳。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这种形式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的浪潮,而新闻记者作为媒体工作者,融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同样给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文章主要对融媒体所彰显的优势以及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电视记者在推广新闻融媒体时所遇到的阻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升融媒体应用新形势下新闻记者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度可以说是新闻记者所要具备的独特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新闻敏感度对于提高记者的新闻传播能力以及采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职业优势.这一职业能力在微媒体时代下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信息资源时,良好的新闻敏感度可以帮助记者快速、准确地选择所要传递的新闻内容.文章首先对微时代以及新闻敏感度的内涵进行简要概述;接着指出微时代背景下记者新闻敏感度提升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微时代背景下记者新闻敏感度的提升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融媒体语境中,受众的新闻需求发生变化,他们由新闻的观看者变为了新闻的在场者,对新闻现场的期待,已经由“看到”,变为了“进入”“沉浸”。能够有效引导受众进入新闻现场的连线记者,其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所重视。连线采访的特点在于连线记者已经内置于现场,能够主动创设议题,利用高科技条件下的传播技术手段,在媒体终端中建构出完整的新闻现场,而不是单纯传递特定的资讯内容。媒体平台、媒体从业者要从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出发,在新闻观念、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擅于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协助内容生产,掌握并不断提升对新闻现场进行全景呈现的能力,从而将受众更深刻地引导进新闻现场,带给他们更立体饱满的沉浸式新闻接受体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大量记者投入社交媒体,成为新兴的在线行动者.这是在哪些结构性力量的作用下展开的?他们的实践又因此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本文认为,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权力控制、组织利益、个人诱惑呈现出新和旧的交织.职业新闻人群体在这些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成为行动者.在记者实践和中国场景的互动中,“职业抗争”成为了极有效的话语策略,帮助记者跨越职业伦理约束,从记录者转变成行动者.  相似文献   

19.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20.
闫青 《今传媒》2020,28(1):70-71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让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也开始进入“后真相时代”。本文通过对“重庆时代天街杀人案”的回顾与剖析发现,目前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社交媒体更在意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加求证,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虚假的信息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谣言。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特点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出发来建构现行社交媒体的健康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