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帆 《新闻知识》2008,(5):81-82
从"传者本体论"到"受众本体论",受众已开始在大众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研究大众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受众。受众地位的提高,不可忽视的引起了受众对传播的介入,不论是传统媒体开设读者信箱,还是网络媒体开设的BBS和各式论坛,抑或是新兴的blog,都不乏普通受众的身  相似文献   

2.
透明传播观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的自发性、互动性、平等性日渐突出,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形成趋势.文章以体认哲学为理论框架,深入研讨后大众传播背景下传播观念的嬗变,指出了体认传播观是对透明传播观的传承和延续,又强调了对其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华 《新闻传播》2012,(3):75+77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还发挥着引导受众、优化社会系统的作用。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以其特有的年龄特点和媒介观形成了特殊的受众群体,而  相似文献   

4.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6.
甄东霞 《传媒》2016,(12):84-86
信息时代电视媒介传播承担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角色,其凭借意见领袖的身份参与各种传播活动.在电视媒介传播系统内部,节目主持人及嘉宾主持形成群体传播特征.通过电视媒介受众观变迁的路径来看,嘉宾介入信息传播端口.电视媒介平台体现着意见领袖角色整体和局部、统领和被统领的层次关系,体现人际交流的优势,在电视媒介的统领下各个意见领袖在不同层次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现大众传播的有效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7.
传播、价值下滑与受众姜平章这里所说的传播是专指当今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除了方式的不同而外,还有其他显著的区别,它明确的社会价值目标便是区别之一。而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在与受众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传播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目的地”,它不仅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众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通过反馈能对传播者及传播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悦  陈蕊 《编辑之友》2010,(6):72-74
一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的特点 1.由大众传播转变为订阅式传播 传统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模式,面向所有受众的内容是一致的,无法顾及具体受众的单一性或者特殊性需求.在网络环境下,RSS阅读软件的运用和普及,致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时订阅不同的期刊,甚至某一期刊的某一栏目内容.  相似文献   

10.
段京肃  段雪雯 《当代传播》2011,(2):47-49,53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时媒介的控制权力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现象已经为社会所关注.本来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在不断地拉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面对大众传播市场的大众传播媒介所说的话(传播内容)却只是为受众中的一部分人服务的.媒介为谁服务的决定性因素同社会精英阶层的需要和观念联系在一起.那些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受到的政治、经济制约以及受众在选择、接收、反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限的主动性出发,说明了“受众中心论”的局限,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提高受众地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马锋  周东华 《新闻知识》2005,(2):18-19,17
受众观是指媒介对受众角色、身份和地位的整体观念意识,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观念、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等等在受众角色认知中的反映。不同的受众观不仅决定着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编辑方针、传播内容和运作体制等。在西方传播史中,将受众视为公民曾经是长期以来媒介的基本受众观念。但是,随着80年代以后席卷欧美的广电业市场化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受众的过程。它是有价值目标、有价值实现手段、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并且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媒介在与受众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介.在尊重受众,为他们提供信息、知识、娱乐、服务的同时,更应该追求高境界的社会价值取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业迅猛发展,媒体的数量、传播的多样性让人目不暇接。然而,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使得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节大众传播的一般作用一、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传播作用也称为社会遗产或遗传的传承功能,它是指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成年受众、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认同社会传统、社会经验、社会知识  相似文献   

16.
传播效果历来为传播学者们所关注并不断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如何使受众有效接受信息方面,大众传播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实际研究也不断证明大众传播的影响值得商榷。本文在肯定大众传播作用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流行现象入手,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群体传播影响,从而指出大众传播和群体影响是有效传播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19.
宫玉  倪朦 《新闻世界》2013,(5):120-121
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互联网、便携式DV的普及,使得受众有多种渠道加入到信息的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被打破,专业传媒机构的权威地位被动摇,传播平台的多元化,为受众带来了日益开放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传递信息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结束。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因此,自从人类出现大众传播现象以后,也就有了受众的存在。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总是把自己的传播意图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受众,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作为自己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