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微博、论坛等网络渠道都是网民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宣泄场,而明星事件因其具有新闻价值中的显著性从而能引发天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分析,发现"刻板印象"群体狂欢"意见领袖"等都是影响其舆情生态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琴 《东南传播》2016,(10):100-102
明星出轨虽然一直是娱乐圈的高潮式话题,但王宝强凭借一则《离婚声明》,并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引爆舆论、持续刷屏,其热度不亚于正在里约进行的奥运会,而且并不弱于当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和文章出轨事件。主要原因是首先王宝强《离婚声明》的内容与王宝强本真形象和影视剧塑造的形象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当今社会问题并挑战公众道德底线的事件;其次内容发布渠道即新浪微博,具有草根性与精英性、立体化、即时性及裂变式的特征,促使用户在参与及观看以《离婚声明》为开幕式的仪式中,犹如体验着一场由王宝强、马蓉、宋喆主导的微博围观,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仪式感。  相似文献   

3.
陈杏兰 《传媒》2016,(19):84-86
2015年8月14日凌晨,娱乐明星王宝强宣布离婚事件引发传播狂潮,各类媒体、自媒体纷纷上传深挖转发,“王宝强离婚”话题盖过奥运会风头,上了热搜榜头条,且新浪微博话题讨论参与人数过百亿人次,玉宝强粉丝剧增至2000余万.该传播“爆款”的始发动力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受众使用和满足理论,对其进行探讨,并根据受众主动性特点,对传播实践行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5.
杨皓  赵鹏 《今传媒》2007,(5):27-28
媒体的功能是传播社会信息,每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但报道同一事件,不同媒体容易出现"不谋而合"的同质化倾向,造成重复及新闻资源的浪费.对此,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同质化倾向,值得媒体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低俗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传媒》2005,(6):44-4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目前,有些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倾向,以低俗化招徕受众,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所谓“同源新闻”,是指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如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成了对新闻资源的竞争,作为新闻记者,碰到同源新闻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碰到重大事件,可能会有上百名记者聚集报道现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同样的新闻资源,媒体很容易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程前 《军事记者》2013,(1):22-23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出现,立即就会被各媒体所关注和报道。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焦点聚焦在新闻事件本身,从而造成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经常大同小异。那么,在这个媒体充分竞争的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的独特挖掘,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感到,在新闻事件的前伸与后延中挖掘新闻,是实现新闻独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食品安全事件是关乎民生的新闻,媒体关注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不当,出现报道误区以至"误导"的情况,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从"杭州飙车案"报道看网络条件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7日晚发生在杭州闹市区的飙车肇事致人死亡案,从一起原本并不复杂的交通肇事案件,逐渐演变成为引起全国各地媒体、网友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 过度依赖网络,网络的肆意性就会很容易地动摇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基本准则,如准确权威、客观公正等,从而产生社会责任缺失等诸多负面影响和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终对事件的发展结果却不再关注,导致对一个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12.
一个周日,王宝强自曝起诉离婚的声明引发了全民网络狂欢,短短几天该条微博的评论量就已达300多万,而其妻的微博则被网友热评400多万条.截至笔者写稿时,#王宝强离婚#这一话题的微博阅读量已超过100亿次.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存在着新闻观念、新闻技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体育传播的效果.本文以"里约奥运中国女排"事件为例,选取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美联社、NBC等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从新闻观念、体育体制、体育文化观、文化背景和新闻文体分类这五个方面来看中美体育赛事报道的差异,以为我国体育赛事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有的新闻事件很容易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进而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舆论焦点,甚至引发大规模社会运动,影响整个国家建设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有的新闻事件却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类似的新闻事件,在此国家足以引起群情激奋乃至社会骚乱,而到了彼国家往往只有网络上零星的反对声音.本文试从舆论生成机制上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曾庆江 《新闻通讯》2012,(12):29-30
跟风报道是媒体同质化倾向的重要表现。在事件新闻的跟风报道中,有可能因为过度关注或者随意扩大报道范围而产生地域歧视。对于可能出现的地域歧视.我们可以从平衡性报道、善意原则、提升媒介素养等几个方面去规避。  相似文献   

17.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笔者仅以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如何从灾难新闻中挖掘新鲜话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是: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最想看哪家媒体的报道,最容易以哪家媒体报道的事实和分析作为判断依据,哪家媒体最具有公信力。党务政务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典型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舆论监督等都是受众比较关注的报道领域,如果主流媒体在这些报道领域报道不及时,或者报道水平不高,无疑将大大削弱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因此,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几大类型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争议事件报道中的价值单一性 通常情况下,人们愿意相信新闻报道的真实,因为新闻报道是他们接触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接触的单一性很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媒体的职能在放大,众多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诉求很可能导向某一种单一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马超群 《今传媒》2016,(1):35-37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出人意料.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远大于预知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历史演进为出发点,剖析当今传媒环境下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突发性新闻事件策划与报道的成功因素,从而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以期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