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漫画是日本漫画的主流类别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成长模式".而21世纪以来的日本少年漫画显露出新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后现代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后现代式的拼贴、恶搞以及对宏大叙事和传统模式的解构,这一嬗变体现出当今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和身份认同,具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一种亚文化,网络恶搞虽然具有抵抗意义,但只是一种仪式的抵抗。其手法主要是后现代所强调的复制与拼贴。作为一种传播文化,它必然会受到政治与经济力量的结构性制约,这在当下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压与商业文化的收编。  相似文献   

3.
彭国坤 《今传媒》2014,(8):69-70
代表主流话语的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与代表底层话语的网络媒体对事物的解释时常产生冲突,面对主流话语所提供的排他性以及答案式的解释,底层话语采用间接、批判、拼贴、杂耍等方式进行文本解构来与之对抗。本文以3·15晚会后的网络舆论为例探析这种解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蔡骐  全燕 《现代传播》2004,(4):71-73
本文整合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关于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言论 ,提炼出诸如拼贴、复制、解构、多元等后现代法则 ,尝试将这些后现代法则与电视新闻研究进行整合 ,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陈其利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今日新媒介空间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青年恶搞亚文化,这些恶搞文化借助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运用互文性、拼贴、戏仿和反讽等手段,抵抗主流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但另一方面,今天媒体的发达和恶搞的泛滥,也使得不少恶搞文化蜕变为一种超文本奇观和符号游戏,不仅丧失了抵抗精神,甚至沦为一种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6.
周璇 《现代视听》2012,(9):32-36
最近网络蹿红的"杜甫很忙"或者"XX很忙"等网络用语体现出了网友的恶搞与涂鸦。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话语的再生产和传播,作为一种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在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杜甫传统形象的解读和对现代形象的分析,得出我们对精英形象的恶搞应该把握住"度",即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是有界限的,在市民社会日益成熟,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规范公共空间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以后现代思潮与表情包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网络表情包后现代式的传播逻辑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解构主流与权威,重构互主体价值观;解构严肃政治符号,重构娱乐性话语空间;解构传统美学,重构草根文化;解构理性与深度,重构表象化解读四个角度。同时对网络表情包背后的话语体系流变与发展趋向作出了思考,集中在从沟通辅助到沟通障碍的变化、意识形态与流行文化的操控、虚无主义倾向的表露及文字意涵的复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9.
黄子瑄 《视听》2018,(6):40-41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现已呈现出数量井喷和质量提升的景观,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解构叙事、狂欢表达、拼贴融合是其最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值得推敲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质疑宏大叙事、解构中心话语、强调多元共生是其重要特征.网络传播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它的后现代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去中心化的叙事立场,泛娱乐化的审美倚重,唯数字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图书馆学”是指处于后现代时期的图书馆学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具有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工具理性盛行等特点。价值多元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客观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理论风格;权利话语取向主要表现为对“教化一控制”话语的解构;工具理性的盛行主要表现为对形上思维的拒斥和对实用原则、功效原则的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后现代图书馆学面临“时间性压力”。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2.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将网络生存空间的特殊性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章试从一种集合行为的视角,探究恶搞这一文化行为的产生条件与其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并建议社会文化管理者从其行为特点来构建对网络恶搞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晶 《新闻传播》2012,(9):121-122
作为一起典型的群体性恶搞事件,"杜甫很忙"构成了中国网络亚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范本。本文运用表征理论对"杜甫"文本中的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恶搞虽能体现青年学生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这种创意停留在复制、拼贴商业文化符号的较低层面,缺乏反思和建构,如不加以正确疏导,势必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杨芮 《新闻传播》2023,(12):22-24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驱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智能化传播,并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广度拓宽、传播效度提升、话语深度强化等多重契机,但亦使其面临着平台言论多元化、“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把关人”角色缺位等现实挑战,如何消除智能媒体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衍生出的解构、孤立等负面效果,重构智能媒体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契合理路,必须以值引智、以智驭智、以智化治。  相似文献   

15.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16.
在传媒业界的主流视野里,网络恶搞被定义为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①;在传播学界里,它被打上后现代、亚文化等具有中性色彩的标记。众学者在关注和剖析之余,在端详和接纳之后,往往扼腕感叹其娱乐式的文化颠覆、空洞苍白的仪式狂欢,以及宣泄式的心理痉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崛起,开放的公共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之中,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字涂鸦成为亚文化群体宣泄、反叛和解构的工具。通过文字涂鸦,公众表达的原有障碍被消除,新闻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模式被颠覆。涂鸦者主要采用拼贴的方式来解构文字,重构代表个人经验的符码;接受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解读并映射自身,他们将意识形态话语注入其中,并由此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网络文字涂鸦亚文化是网络社会中一种符号化的抗争,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游戏狂欢,其对权威话语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搞"是运用现代科技或多媒体手段,对大众所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如图片、文学作品、歌曲、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讽喻、夸张、曲解和幽默意味的二度创作和颠覆性解构行为."恶搞"文化作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亚文化,在近年达到了一个高潮."恶搞"文化具有三大特性:即互文性、去中心性和集群性.对于"恶搞"文化现象,应审慎思考,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9.
网络原创视频的生产,从以"恶搞"为代表的UGC模式到以微电影为代表的PGC模式,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草根视频向精品节目转变,必然带来话语形态的变化——从消解主流话语到表达主流价值观念,实质是文化属性的变化。在网络作为主导媒体的语境下,这是商业资本逻辑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网络特性对视频新闻内容的影响 当前,在人人都可成为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记者的专业性受到了挑战,而解构性和娱乐性更是影响了新闻传播的严肃性,通过超现实和后现代的幽默方式传播信息,如时下很受欢迎的网络自制剧和网络节目,不乏被称为无节操、无下限的恶搞和炒作,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较为自由,由于其匿名性和交互性,受众的政治表达反而较为突出,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与社会舆论的环境表现为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公共事务交流与传播的网络化.显然,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