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20世纪60年代,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①。他认为,“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阐释了“公共领域”这一普适性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发表言论,这便是“公共领域”。同时,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公共领域”运作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时务报>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公共领域的概念源自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英、法、德三国新兴资产阶级同特权统治阶级斗争中产生的一种理想模式,在一个国家政权和社会之间形成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从而间接参与公共事物,影响国家权力运作机制.公众舆论形成公共权力话语.话语虽不具有统治功能,但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对管理权力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4.
吕田 《新闻前哨》2010,(4):58-59
一、“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育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它其实是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原有生活发生变化、转型的过程。一方面.这个平台促使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使原有的城市居民从家庭的私人角色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公民在公共领域中活动和话语舆论将会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赵瑞华 《新闻界》2004,(5):42-43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在启蒙运动和18世纪民主革命时期,公共领域出现在那些个体能够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辩的地方。公共领域也是对国家和现存社会的批判能够流通的地方。18世纪民主公共领域的机构和空间包括报纸、杂志、非国家拥有和控制的出版社、人们阅读报纸和进行辩论的咖啡馆、观念和批判得以产生的文学沙龙、以及进行公众演说和辩论的公共集会等等。  相似文献   

7.
刘琼  黄幼民 《新闻界》2005,(2):94-9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历程。市民社会遵循法治、自治和民主原则,它是在填补国家逐渐退出过去的控制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给民众以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自由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不但社会公共事务出现在公民的个人议事日程上,甚至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也被搬到传媒中加以展示。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正>茶馆,或称茶社、茶肆、茶铺、茶楼、茶园,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和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种社会公共领域。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从上层精英到下层民众,从知识分子到体力劳工,从富人到穷人……都可以在茶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同时,茶馆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活动的舞台,在茶馆里,不只是喝茶、闲聊,你可以听评书、听清唱、看戏,  相似文献   

9.
廖欣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丈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于隽 《现代传播》2007,(6):165-166
间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①.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够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监督和约束."公共空间"在19-20世纪衰落,原因之一就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哈贝马斯认为:"原先由面对面相互辩论的市民所组成的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已经瓦解为由消费者组成的碎片化世界.这些消费者沉迷于传媒景观与传媒技术之中不能自拔,成为它们的奴隶."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选取"郭美美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公共领域"分解为"转发次数"、"评论次数"、"评论态度"三个维度,以此来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对媒介公共性的思考来源于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是相对国家并独立其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存在于涉及国家的公共权威和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之间。公共领域的目的就是让民众有能力对公共领域本身和国家诸项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媒介公共性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和介  相似文献   

13.
西方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现代化公共空间的结构与性质对社会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结构与性质的公共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大致包含了大众传播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政党等要素.  相似文献   

14.
惠东坡 《现代传播》2007,(6):159-161
由于北京一系列特殊的条件:京派地域文化传统、首都所提供的特殊政治空间、政治文化的示范作用以及知识资源和人才的高度凝聚,使得北京成为我国传媒公共领域无可争议的中心.北京传媒不仅仅是"北京"物理地域与行政规划的概念,而是具有宽泛的包容性,它的成长、发展与首都公共领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北京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加速期,社会的健康发展要重视公共领域和区域传媒这两大力量,要科学合理地调适传媒公共领域的"治理工具"和"社会表达"这两大功能,还要注意运用培养市民的公民意识和发展公共新闻这两大策略.北京地区传媒公共领域的构建实质上是首都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媒介公共角色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从华南虎事件看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与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与共识.  相似文献   

16.
在对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以公共协商为主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多元主义情境下生成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急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政府、媒体以及公众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6):10-15
20世纪60年代末的"空间转向"以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和福柯的"空间规训"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批评思想。它们深刻地渗透在对草根明星现实地理空间、社会化媒体空间与传统媒体空间展演的分析中。即:草根明星展演的空间不仅仅具有原始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还包含意识形态与知识属性。三个展演空间的互动,生产与拓展了草根明星的可见性,延伸了他们在公共领域的内涵与意义,也反映了草根明星空间展演背后的社会变化、转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缩写为IRM)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十多年来,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专指的新概念,构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管理领域.在国内,卢泰宏教授是最早关注和系统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20.
张毓强  张楠 《现代传播》2007,(3):133-135
关于国家形象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在我国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在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设置了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专业.十多年来,在对外宣传、公共外交、传媒与外交、国家形象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相关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