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蓓 《新闻世界》2011,(12):184-185
记者拒证权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匿权、秘匿权,就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拒证权从本质上来说,是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间冲突的产物。本文以2008年上映的影片《真相至上》为由头,对记者拒证权、赋予记者拒证权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记者拒证权的实现状况作简单梳理,以期记者拒证权在我国能早日确立。  相似文献   

2.
赵:李博士,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关于新闻信源隐匿权的法律问题。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是就记者的职业伦理义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司法程序上一般证人的作证  相似文献   

3.
郭瑞璜 《今传媒》2006,(2):21-22
美国《纽约时报》女记者朱迪丝·米勒,因为保护消息源而拒绝向大陪审团作证,2005年7月被判入狱,后来答应出庭作证才被释放。由此可见,以“新闻自由”自诩的美国,竟然没有法律保护记者行使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一2003年7月,美国前驻加蓬大使威尔逊撰文指出,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  相似文献   

4.
新闻隐匿权是媒体及工作人员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源同意,不能把消息源透露给第三方而承担的一种义务,作为一种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理念一直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思想家所追求。但是,隐匿权所包含的双重性,又使它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争议性的问题,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5.
赵金  李立景 《青年记者》2006,(15):52-54
赵:李博士,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关于新闻信源隐匿权的法律问题。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是就记的职业伦理义务而言的,后是相对于司法程序是一般证人的作证义务来说的。  相似文献   

6.
基本概念界定 记者特权(The Reporter's Privilege)有很多不同翻译或相近似之名称,如记者拒证权、记者豁免权、保护消息来源权、记者作证特权、记者拒绝作证权等.传统上,美国普通法赋予律师和当事人、夫妻、牧师与忏悔者、医生与病人之间免于强制作证的权利,虽然有很多例外情形,但这一权利仍有法律保护,起初记者特权并不包含在其中.今天,主张新闻记者特权的规则已经通过数百个判例中的法律解释被很好地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律师对委托人、医生对患者、神职人员对忏悔者等在职务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免于强迫作证的义务。这种对于法院或其他机构传讯或查问消息来源,新闻记者主张具有拒绝透露的权利,就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或称为记者的拒证特权。今天,记者和编辑所拒绝透露的内容已经不限  相似文献   

8.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6,(15):48-48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为什么我国没有产生记拒证特权与消息来源保密义务的相关规定?记拒证特权会产生哪些价值冲突?如何避免其在新闻实践中的负效应?请关注“新闻茶座”《价值纠葛:在新闻职业伦理和司法目的之间》。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的拒证特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新闻记者的拒证特权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尚是空白。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均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新闻侵权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倘若我们不赋予新闻记者特殊的权利,而要求他们毫无例外地承担作证义务,对新闻机构的正常活动及其所承担  相似文献   

10.
记者拒证权蕴含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新闻伦理、私法上的民事实体责任与公民意识、公法上的程序义务的矛盾,以及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因此,其只能是相对性权利。记者拒证权在两大法系的适用有共同的原则,即压倒性公共利益的要求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该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得到了基本认同,但在刑事诉讼中受到限制,而主要限制方法是规定适用客体、不适用该权利的犯罪类型及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11日,前南国际刑事法庭上诉法庭5名法官一致作出裁决,裁定已退休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战地记者乔纳森·兰德尔(JonathanRandal)有权拒绝“被迫作证”。该案在国际法上首次确认了记者享有“拒绝作证权”(Righttorefusetobearwit-ness)这一原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记者的采访权、公众的知情权及和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兰德尔案”案情及裁决,分析赋予记者“拒绝作证权”的法理基础及其影响。一、案情简介拉多斯拉夫·布尔加宁(RadoslavBrd-janin),曾经在由卡拉季奇领导的波黑塞族强硬派政府中…  相似文献   

12.
司法的功能不仅在于定纷止争维护正义,更重要的还在于维护和修复社会关系。新闻记者拒证权是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相博弈的产物,是司法以牺牲查清真实为代价而对新闻职业道德所作的让步。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记者拒证权的研究尚局限于探讨其理论基础及存在的价值层面,学者们对构建该制度的必要性日趋达成共识,但对其构建的具体细节却少有人论及。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消息源是新闻事实信息的来源,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真实准确与否。新闻事实来自记者现场目击,只能是一种“非常态”,大量报道素材采集需要依靠消息源。各种公告文本是消息源,当事人与目击者叙说是消息源,网络信息也是一种消息源。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真实,记者使用消息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者在图书馆的秘密 ,主要是指利用者和图书馆发生联系的“读书事实”、“利用事实”。图书馆为利用者守秘的原则建立在两大理论基础上 :一是现代形态的国家宪法中普遍确认并实行的保障公民表现自由的原则 ,二是现代社会普遍认可并尊重的公民“个人秘密权”。图书馆引入计算机管理后 ,给为利用者守秘带来了新问题。图书馆在实施为利用者守秘原则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刑事司法与保守秘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作证豁免权体现人本价值取向 据1月20日《新快报》报道,正在制定的《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出现“拒绝作证权”,规定具有血缘关系及特定职业的人员可以拒绝作证。如妻子可以拒绝作出不利丈夫的证词,父亲可以拒绝作出不利儿子的证词;编辑对作者的个人情况及活动内情,有权拒绝作证;医师、药剂师、律师、公证员在职务上知悉的应当保密的事实,也可以拒绝作证。 任谁都可以体味到这样一种两难处  相似文献   

16.
沈彬 《青年记者》2016,(31):14-15
谈记者的法律素养,这个议题其实有些大.以我的观察,这个话题应该分两方面谈:一个法学意义上的法律素养,一个新闻学意义上的法律素养. 从前者来说,主要是新闻报道权与国家秘密之间,与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之间,与企业的商誉之间的权利与权力、权利与权利的平衡,但主要是以新闻报道权(以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为基础)为“权利本位”的.就后者来说,更多探讨的是新闻报道的禁忌,更关注新闻报道本身是否侵害到他人私权利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法律层面的解读和伦理规范、职业道德放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7.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18.
黄玲 《记者摇篮》2004,(12):47-48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19.
陈琛 《新闻世界》2014,(3):212-213
“荷兰《每日电讯报》诉国家案”是欧洲人权法院2012年11月22日开庭审理的一起诉讼案件。本案辩驳的关键点在于,报社及其记者通过新闻源获得政府的秘密信息时,是否有发表的权利。同时,政府能否借助其特权,即以监视、监听等途径从记者身上寻找消息源的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与信息保密从来就是一对矛盾体,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秘密的生成必须是合法的,如果国家秘密并未涉及大部分公民的利益,就不能打着国家秘密的旗帜限制新闻报道和信息公开,即便在战时非常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应该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到媒体的传播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