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主要是靠事实说话,所报道、引用的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准确。然而,有一些新闻稿件内容尽管是真实、准确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衡量则是错误的。一般说,新闻稿件错误有两类:一类是直接错误,像稿件中的字、修辞、观点、议论、提法上的错误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隐性错误。这一类较之前一类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也恰恰是这种隐性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比较常见,又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最容易忽略、最难把握、最常出错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3.
新闻真实性可谓是新闻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尽管大家都一直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假新闻仍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在这些假新闻中很大一类是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不相统一。一位电视台领导在本单位的一次记会议上说:“其实我们这些领导很容易被你们记出卖掉。”这句话的实质讲的就是新闻真实性中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不相统一的问题。因为记提供给领导审查的新闻事实已经通过记的主观筛选,  相似文献   

4.
判断新闻倾向性的是非依据 现实中的新闻都是具体的新闻。人们在对它所内涵的新闻价值,在认识上“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主观主义,一是客观主义。前者容易被人识别。新闻报道的歪曲、夸大、失实,除别有用心者中意外,广大受众对此是不能接受的。而后者与新闻的客观性易混淆,说教者又总是以“客观”、“公正”的字眼蛊惑人心,就很有做点深入分析的必要了。客观主义所追求的是“纯客观”,认为新闻不能有一丝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主要新闻传播媒体广播、电视和报刊的内部,有人也这样认为,广播一听就过,其真实性可以马虎一点,而报纸(刊物)则不一样,白纸黑字写着,人们随时都可看得清清楚楚,马虎不得,电视则介于两者之间。再有人认为各级新闻单位对新闻真实性要求也不一样,中央级要求最高,其余类推次之,有些小地方、小范围影响小的可以低要求。此外专业性新闻传媒和非专业性新闻传媒,传描新闻其真实性标准亦当有所不同。 出现上述种种怪现象,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不正常现象。追根溯源,当然有其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主观的和现实的社会原因。原因之一是,有些作者理论认识上走进了误区,对新闻真实性缺乏深切理解;而有些人则以“新闻改革”等为借口,企图打破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加入一些肮脏的东西;破坏其纯洁性。原因之二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有些作者财迷心窍,搞“有偿新闻”,赚不义之财,而丧失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新闻真实性原则。原因之三是,缺乏理论学习和职业良知,在社会万花筒(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面前显得麻木,无能为力,以至随波逐流,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6.
施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79-18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应该也只能为人们报道真相.当下新闻界正在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益实践,媒体人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也已相当广泛而深入,但是对于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媒体业务探讨时对其正面涉及的并不多.其实新闻评论虽然有明确观点,但也有客观真实性,而且尤为重要,新闻评论一旦失真,危害比新闻报道造假更大.评论作者和编辑同样要做调查研究,以防止在评论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和观点聚焦偏差.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与真实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明明是真实的,读来却让人感到虚假;有些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却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这说明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真实性与真实感相背离的情况,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并不总是统一的。要弄清二者的关系,还需从明确概念入手,对真实感与真实性做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8.
每年寒暑假期间,新闻单位都进来一批大学实习生,有的还是通过“关系”进来的。在实习过程中,有些人实习很有收获,渐渐找到了做记者的感觉;也有些人则失望而归,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客观上,这些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风较为浮躁;主观上,实习盲用,没有明确的计划。新闻,实习什么?这在大学生实习中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撰写此文,谈点自己的看法,仅供新闻实习的大学生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陷阱新闻”与“隐性采访”、“传媒假事件”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可以被看作是两者的交集。作为在实践中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新闻现象,“陷阱新闻”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陷阱新闻”导演事件、欺骗式采访和以审判者自居的特征,都是对新闻伦理规范的违背。  相似文献   

10.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学观念体系中,真实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闻学观念的基石。新闻真实性的下位观念是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等。这些观念既保证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实现,又体现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某些内容,即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观念。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克·富勒明确指出:“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做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①在我国新闻界,虽然人们也都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很多人并不认同真实性原则的下位观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闻失实在所难免。客观性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闻偏见,指的是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误导性的歪曲。它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如果误入新闻偏见的思维陷阱,就容易产生新闻失实和造假,严重的还会造成导向错误。  相似文献   

12.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工作中,特别是各级地方新闻单位,历来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编采人员强化新闻真实性意识,坚守新闻真实原则,还通过"三贴近"等多种形式,不断要求编采人员到基层,上一线,实事求是做好新闻编采工作,努力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4.
卿成 《新闻采编》2000,(4):23-24
为了避免和减少报刊上法律常识错误的重复出现,笔者就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法律常识错误举例加以说明,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编采工作中参考和改进。 “罪犯”的称呼要慎用 某报在一篇题为《好青年勇斗持刀歹徒》的社会新闻中说:“两名罪犯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处使用“罪犯”的称呼是不妥当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说,任何公民,在没有经过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对这些人员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后,称之为  相似文献   

15.
周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4-21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人对新闻的提取、撰写和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新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有严格的要求.感知美、创造美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其所突出的人物身上本就具有一种美.笔者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的角度出发略论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自身特性的要求,是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要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报道必须加以选择.有选择就有倾向.这就引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在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二者关系时,我们应看到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尽可能增强真实性,减少倾向性,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8.
从大众传播工具开始向受众发布新闻的第一天起,新闻失实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了。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新闻材料的编采者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未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新闻的背景材料,因而所编采的新闻作品没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本来面目,于无意之中造成新闻失实;二、新闻材料的编采者在编采过程中主观武断先入为主、偏听偏信,结果以片面之辞作为新闻材料的核心内容,造成了新闻失实;三、新闻材料的编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一些朋友见到我说:“喂,这些年,你利用业余时间就发稿1700多篇,多次立功并成为省级‘新闻’自学成才者,你啥时能给咱们讲点自己的经验?”在这里,我想谈谈写稿也讲稳、准、狠的几点体会。“稳”即稳当,不出差错。自己这些年来的确写了不少稿件,但从未惹出什么麻烦。这里面主要一点就是能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认为,写违背自己心愿、违背客观真实性的稿是最容易出错的。一出错,不仅给自己引来麻烦,关键是有损于报纸的形象。再一个,拿不准的,千万不能武  相似文献   

20.
谈琳 《青年记者》2012,(19):39-40
近年来,擅长讲故事的“华尔街日报体”越来越受到媒体重视,尤其是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与一线,基层紧密相连的“小人物”在报纸、电视上层出不穷.也许正是因为“小人物”的采写量大面广,容易让人麻痹大意,很多人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坠入“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