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2.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3.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少年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和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破陋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姐姐被强迫缠足所受的痛苦,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毅然废除了缠足的陋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陋习,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缠足陋习距今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缠足给妇女带来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姐姐"在缠足前后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辅之以观看多媒体课件及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使学生感悟缠足对女性的危害。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8.
陈燕 《考试周刊》2014,(57):44-45
<正>受课堂时间所限,对于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只有进行重点训练,才能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下面我以三年级课文《孙中山破陋习》为例,谈谈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1.巧"对比",感受缠足之痛在执教第二自然段"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姐姐缠足时的痛  相似文献   

9.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孙中山,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破陋习)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儿的“陋习”指什么?(缠足)“破”的意思是——(破除、废除)
  3.让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10.
女子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本文从缠足的由来谈起,逐步演绎缠足的历史发展,并从缠足陋习产生与发展的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了缠足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简述了缠足的消亡。  相似文献   

11.
一、填补文字空白,留下深深烙印“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是课文对缠足形象(丑陋形象)及其给姐姐带来巨大身心伤害的全部描述。而仅靠这三句话想去震撼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现代三年级学生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以这三句话为基点,把它们进行拓展、延伸、放大,填补其中的空白,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1.多媒体演示缠足形象:(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缠足吗?看过缠足吗?(2)多媒体演示,配上旁白:…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只有既关涉学生的“知识世界”,又关涉孩子的“生活世界”,进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孕育出孩子们的七彩生活。而这些,就需要创造和谐空间,关注教学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问题,在真诚对话中突现情感的力量。笔者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围绕孙中山、姐姐、妈妈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引导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创生了一个强有力的“情感场”。一、与姐姐聊天,在对比中萌发情感冲动姐姐是课文中的对比人物,学生只有认识姐姐,了解姐姐,感受着姐姐的快乐,抚摸姐姐被刺痛的心,才能走进孙中山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效地阅读。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老年教育》2014,(3):15-17
102年前的今天,即1912年3月11日(古历正月廿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令文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  相似文献   

14.
丁良桂 《广西教育》2011,(22):38-38
教师执教一篇课文总要考虑教学的切入点,考虑如何设计一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的分割、整合,使之形成几个紧密相连的板块,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贯穿线”“阅读块”。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中如何持有“点、线、块”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课堂回放 最近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孙中山破陋习》,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其实,我很清楚我最终的课堂教学要得益于我的第一次失败和二次备课。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努力要构建的就是生本课堂。  相似文献   

16.
辫子和小脚是清朝的两大陋习。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征服了广大明朝统治地区,为了维护本民族风俗,颁布(?)发令、易衣冠法令,强迫汉人满化,并以汉人辫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与此同时下令禁止汉人缠足。辫发易服政策虽然成功,然而,缠足却屡禁不止,清朝反而成为自宋以来缠足最兴盛的朝代。本文围绕清朝的禁足令,试从清朝满汉民族矛盾、汉人士大夫思想及当时民情出发,分析清朝缠足之风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秦锡纯《不懂就要问》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是一篇教育学生刻苦学习的好教材。全文由9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介绍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教背诵,从来不讲。第二至七段,叙述孙中山向先生...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媒体,其白话文为了解下层民众的戒缠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大公报》在劝戒缠足的宣传中,报馆、官府、受众三者互动,痛陈缠足之害,消除心理顾虑,展示戒缠足效果,在引导天津及周围地区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知识卡片     
缠足陋习的由来  缠足陋习始于五代时期,始作俑者,即“发明者”,是唐后主李煜的宫妃窅(窈的古体字)娘。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地位的词人,人称“风流才子皇帝”。他不但把主要精力扑在文学上,而且喜欢把自己写的词在宫中编排成歌舞,让宫妃们演唱。宫女们要得宠就得能歌善舞,一时间使南唐全国上下兴起了歌舞之风。窅娘因美貌被选入宫,她身材尤其窈窕,故名窅娘。为了得到李煜的宠爱,她挖空心思想出个缠足的主意。她以绢帛死命将自己的双脚缠起,使其变成新月形,然后咬牙忍痛练习跳舞。在一次晚宴上,窅娘以独特的婀娜舞姿引起了李煜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