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2.
巴人、郁达夫手稿捐赠授奖仪式于1984年12月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等同志、以及巴人家属王克平、华东师大林艾园先生出席了仪式。顾廷龙馆长致词,他说巴人和郁达夫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巴人从二十年代起投身革命文艺工作,在文学创作、翻译和文艺理论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在印度尼西亚历史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编辑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作为创造社的编辑,20~30年代不断转换编辑角色以及40年代南下新加坡做编辑。郁达夫的编辑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贯穿爱国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发挥名人效应,努力扩大报刊影响;倡导"唯真唯美",始终注重稿件质量;尽心编辑工作,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编辑家,又是蜚声中外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严谨学者和一代名教授。他在30年代主编的《现代》、 《文艺风景》等刊物,均荟萃了鲁迅、郁达夫、巴金等全国第一流作家的佳作,近年曾分别由上海书店、百花文艺出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主将之一、伟大作家郁达夫,于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西部巴爷公务被日本宪兵绑架残害,殉难至今整整四十周年。当时他只有四十九岁。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二十年代初与郭沫若、成仿吾共组“创造社”,在上海出版《创造月刊》。三十年代与鲁迅合编《奔流》。著有小说、游记、文艺评论等。抗日战争后他从武汉到了海外,受聘于新加坡《星洲日报》,主编副刊《晨星》,并兼晚报《繁星》和日报星期刊《文艺》编辑。还担任过《繁华日报》、《星槟日报》、《星洲日报》半月刊、《星光画报》等多种报刊的副刊编辑。他说:要在南洋建起一座文化中继站来,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在他编的副刊上,几乎每天有他写的政论和杂文。在前后半年多任《星洲日报》代主笔时,每隔一两天写一篇社论,综述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敌我力量对比,鼓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主张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作家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多时间,已经成为政论家、新闻战士了。近几年来新加坡有几位学人从各报馆、图书馆的微型胶片搜集发掘他的佚文,也发现他不止是用笔写作来战斗,而且以行动团结广大侨胞和文化界人士支援抗战。这里发表的一组资料,是郁达夫的侄女郁风同志提供的。  相似文献   

6.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7.
编辑苦乐     
正1946年,抗战胜利的第二年,我从大学毕业,有朋友介绍我先后到《文化月刊》和《文艺与生活》杂志去当助理编辑,这是我编辑生涯的开端。但为时较短,只干了半年,接触到一些有关编辑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很感乐趣。因为得到的是未曾有过的新鲜事物,学到许多不熟悉的文化技巧,一切不以为苦。20世纪50年代,有几位历史界的学人办了一份同仁刊物——《历史教学》,他们都年长于我,因为知道我当过编辑,邀我参加编委兼值班编辑,每三月一轮。那时还是铅排时代,值班编辑对组稿、编辑、排印、校对、发行等一系列工作都要熟悉,都要体验,一共干了10年,对铅排工作可说已经掌握。这十  相似文献   

8.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是一个有争议的人。30年代至今,不少人对郁达夫的印象不外是颓废、感伤、耽于醇酒妇人等等。对于郁达夫晚期流亡海外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在新加坡办刊办报的不凡经历,却很少有人知晓。事实上,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抗日志士。他在海外利用报纸这一特殊的斗争工具,在宣传战线上殚精竭虑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海外办报并写下的大量政论已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无私无畏的宣传工作者。在郁达夫被日寇残忍杀害50年后的今天,回顾他在海外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研究他独特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郁达夫也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广电文艺编辑的素质直接关系看节目的实际效果,影响了整个广播电视台的外在形象,而我国目前广电文艺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对我国广播电视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阻碍,所以在当下环境中探究广电文艺编辑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这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广电文艺编辑素质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在求学时期当过油印的级刊编辑、壁报黑板报编辑,工作以后当了出版社的哲学编辑、文艺编辑,大学里的校刊编辑、学报编辑,具体的工作岗位虽然有过一些调动,实际的工作内容始终是编辑劳动。可以说,我当了一辈子的编辑。虽然从未给编辑事业作出过什么重要贡献,头脑里却一直存在着难以割合的编辑情结。  相似文献   

12.
刘鹤 《新闻实践》2011,(5):75-76
与郁达夫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相比,许多人对于他的新闻副刊编辑事业知之甚少。透过历史的纱幕,拨开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华民族的苦难之门,文学家郁达夫在远离故土的新加坡,将生命陨落前最后的光华献给了祖国抗日救国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3.
我到解放日报文艺部后,部领导黎家健同志是我的顶头上司和直接领导人,也是我从事文艺采访和编辑工作的主要引路人和师傅。他分配给我的任务,一是组织、编辑《朝花》副刊上的杂文等言论;二是参与重要的文艺战役性报道,如华东话剧会演、青年京昆剧团学员毕业公演等;三是机动采访,报道一些文艺界名人、新苗等。如巴金、刘海粟、林风眠、于蓝、沈扬、才旦卓玛、祝希娟等。  相似文献   

14.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15.
指路人和师傅 我到解放日报文艺部后,部领导黎家健同志是我的顶头上司和直接领导人,也是我从事文艺采访和编辑工作的主要引路人和师傅.他分配给我的任务,一是组织、编辑<朝花>副刊上的杂文等言论;二是参与重要的文艺战役性报道,如华东话剧会演、青年京昆剧团学员毕业公演等;三是机动采访,报道一些文艺界名人、新苗等.如巴金、刘海粟、林风眠、于蓝、沈扬、才旦卓玛、祝希娟等.  相似文献   

16.
党报文艺副刊是党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党报质量与声誉的重要方面。而党报副刊编辑的素质水平对版面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对党报文艺副刊编辑的基本要求。我所负责编辑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是一块出刊2000多期的知名版面,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个通讯员,爱好写杂文。我觉得杂文也有些新闻性,又带有文艺色彩。但究竟杂文、文艺、新闻这三者之间有何严格的区别,还有哪些联系,我弄不明白,请编辑同志给以解答。  相似文献   

18.
刘鹤  陈伟成 《新闻实践》2008,(2):30-32,33
郁达夫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文豪,但是他从1939年1月至1942年2月在南洋期间,很少创作文学作品,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新加坡《星洲日报》的副刊编辑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中。据不完全统计,这段时间,他共撰写了462篇包括社论、政论、随笔、演讲辞、启事、文艺评论、译文、诗及书信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正>副刊编辑需要哪些能力呢?我觉得,副刊编辑除了需要比较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学素养、一定的文艺修养、比较丰富的感情外,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评说能力和策划能力。一、写作能力一段时期以来,编辑界不知是自怨自艾还是自我解嘲,抑或是自命高雅,一些编辑乐得自在,久而久之,笔  相似文献   

20.
“扳道岔”的人我没有想到会当编辑,更没有想到当文艺编辑。 1958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江西黄岗山垦殖场。开始,我被分配在蔬菜队。这期间,我曾陆陆续续写过一些通讯稿。在公社化高潮中,我被借调到总场编辑室。开始了编辑生涯。走上了决定我一生命运的道路。我经常怀念一个人。他像是铁路的扳道员,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扳动了道岔。他叫王曙光。是当时总场副场长。他很了解宣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