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创构了数量甚多的命题。《文心雕龙》各篇的赞辞,在命题的提出与熔炼方面具有典范意义。“赞”不同于通常理解的赞颂之义,而是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篇中提出的“明也,助也”,即对正文加以阐明和辅助延伸。刘勰又指出“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这十个字作为赞的本质与功能的概括性说明。赞作为文体,经过了体式的变化与沿革,本有散文与韵文的不同形式,而韵文体的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对“赞”这种文体有明确的界定和自觉的理论建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辞是具有文体的定型意义和创造功能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提出了若干经典化的命题,也成为命题成熟的重要标识。中国美学命题的重要特性,在《文心雕龙》赞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对于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文心雕龙》赞辞提出的命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推动命题研究的当代价值之转换。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所作“传”“赞”“述”,传于世者凡四,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并赞》、《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其中《五柳先生传》,最为人所熟知与喜爱,亦不妨日最为重要.此传,笔者认为笼罩迷雾,后世似未见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的文化深厚性、时间延续性、场域广阔性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逻辑一致性,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可能。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塑造青年学生多维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性的价值意涵。未来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开辟仪式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善用仪式符号、完善教育载体等举措促进仪式教育更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在某一个具体的社区社会中,仪式的过程通常会经历一次从结构到反结构,然后反结构再到结构的辨证过程.在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中“反结构”的社会形态就是“交融”.下文当中笔者根据特纳:“结构—反结构—结构”的模型对土族节日“纳顿”的仪式过程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於菟”是存在于热贡地区的祭祀二郎山神的仪式,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对“於菟”仪式进行解读。文中所列举的仪式细节来自笔者于2013年1月在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调研资料。通过用“前阈限-阈限-后阈限”的三段论格式分析“於菟”仪式中的“交融”状态,探讨“於菟”仪式如何影响社区结构,重点考察“交融”状态下仪式参与者和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与传统单一信仰的仪式环境不同,现代民俗仪式中游客的介入不容忽视,仪式的神圣性受到旁观者的挑战。“阈限”理论在被用于讨论青藏高原民俗仪式时,须进行本土化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分析仪式。  相似文献   

7.
铭虽是独立的文体,但镜铭却兼有赞辞、箴言、诗词等多种属性。其中,赞辞与诗词属性多体现在镜背铸刻铭文上,箴言属性多体现在案头读物铭文上。铸刻镜铭是镜背纹饰的组成部分,主要赞美镜子的质量、功能、品格,祝愿照镜人升官、发财、长寿、成仙、人丁兴旺等,书写女性使用者的美貌、华贵、闺怨等,或者附加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其在汉魏六朝时期拼凑痕迹明显,缺乏辞采技巧,基本属于民间形态;在唐代则以六朝诗赋为范本,呈现出文人形态,并在宋代之后随着镜背纹饰的简化而渐趋没落。案头镜铭是文人镜铭摆脱镜背束缚和赞辞属性后的产物,有托物警示、劝诫、载德、言志的作用,从帝王鉴戒、臣民颂德的政治话语走向了斋室物品组铭行列的修身话语。清代金石学、考古学兴盛,学者们钟情于收藏、研究汉唐古镜,案头镜铭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模仿铸刻镜铭,不再是清一色的箴言。与此同时,镜铭也渐渐从泛化的镜意象中脱离出来,变成具体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在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的实现过程中,电视新闻是重要的传播平台,其在整合社会意识、构建国家共同体、提供身份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仪式功能,这将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一篇非常重要的画论。对于此文的真伪也多有争辩,然而殊少从文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辨析。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历代名画记》中所存《魏晋胜流画赞》实为顾恺之赞序集佚,由此,《魏晋胜流画赞》、《论画》是否题目互误的讨论也将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12.
汉末至建安时期,文体的繁富和辨体意识的薄弱造成了一些文体,如赞颂二体的混用。赞美或颂美是赞的后起之意,赞颂二体在形式和功用上的相近造成了它们的混同使用,但二者在文章篇幅、语言风格、内容和文体功能、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林纾词现存40余阕,主要收录于《冷红斋词剩》其题材内容以爱情、羁愁、咏物、题赠为主;艺术风格以凄艳婉转、善用白描、音律协婉为主要特色。论词学思想渊源,则与其师从张景祁、谢章铤的经历密不可分,前袭张氏推崇姜张,注重审音协律,后绍谢氏重视音律、主张性情,师法前人又能自成一体,在清代闽词中体现出别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修辞立诚”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在上古有特殊的涵义,具体一点说也就是它乃是一种假物取类,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不了解“辞”在上古的特殊涵义,我们对《周易》“修辞立其诚”的蕴意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别具一格。主要词史作品有:文天祥后期词、汪元量北行词、刘辰翁入元词和《乐府补题》等。词史之作同诗史之作比较,差异在于:一是诗史完整,词史零散;二是诗史具体,词史概括;三是诗史侧重在史,词史侧重在词。  相似文献   

17.
列出画史上"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诗文集的7个主要版本.明天顺荆溪蹇刻七卷本《倪云林先生诗集》,为倪云林诗文集之祖本;清康熙城书室刻十二卷本《清閟阁全集》,为倪云林诗文集最完善之本.而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云林画谱》为倪瓒所作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词的流派。温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范式作用。温词人们关注最多也是存在争议之处,则是其词有无寓意与寄托。本文在阐释前人评说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温词无刻意的命意与寄托。  相似文献   

19.
歌剧作为一种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其强烈的戏剧冲突、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与精湛的舞台表演,成为歌剧艺术得以表现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辽宁歌剧院1995年首演至今的歌剧<苍原>,其音乐体现出了戏剧性、开放性、史诗性这三大美学特征.该剧已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歌剧经典.  相似文献   

20.
名家词选,作为传播词人词作的重要方式,体现不同时期文人的选词宗旨和审美取向。在新旧文化交融碰撞,人们的思维空前活跃的民国时期,名家词选对于词人词作接受与传播研究更是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词选《宋词三百首》《词选》《唐宋名家词选》对苏轼词作收录情况的分析,以期管窥东坡词在民国时期的传播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