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间产业转移频繁,其中隐含着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强度。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方法,定量测度了2012年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产业转移与碳排放转移两方面,北京均是净承接地,天津均是净转出地,河北则是产业转移的净转出地和碳排放的净承接地;(2)与假设不发生产业转移的情况相比,区域间产业转移促使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1418.00亿元,碳排放量增加3255.79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上升0.29t/万元;(3)产业转移对不同区域的具体影响效应不同,对北京和天津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正向影响,但不利于河北。因此,京津冀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优化配置产业承接与转出,并且在分享产业协同收益的同时,应共担节能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2.
覃成林  陈晨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208-211,215
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在转入地适宜区位上专门为承接转移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而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具有促进以转移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组织功能。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同时注重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建设主体和建设方式,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了转入地与转出地政府共同建设模式、转入地政府主导建设模式、转出地政府主导建设模式、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合作+企业建设模式、转入地政府+企业建设模式、转出地政府+企业建设模式,以及其它建设模式等7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产业碳排放的总量和特征以及因产业关联产生的具体碳转移机制,以明晰碳减排的科技创新路径,从产业关联的视角,以广东省11个产业部门为例,基于201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能源消耗量数据,运用改进的假设抽取法测算其碳排放总量,分析碳转移特征和能源消耗的产业关联性。结果表明:(1)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的直接能源消耗总量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单位能源消耗最多;(2)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转移输出碳排放量最大,采掘业的间接碳排放量最多;(3)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吸收碳转移最多的两个部门,且主要输入部门为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因此这两个主要输入部门为推行碳减排的重点产业部门。最后根据研究发现,从给出重点产业碳减排绿色科技发展路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路径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政策法规导向支持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5,(12):40-44
根据全国及泛长三角经济区1997~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影响力与感应度、生产诱发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在增强,制造业比创意产业具有更高的影响力与感应度,消费对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诱发作用在减弱,投资和进出口的作用在增强;未来应在培育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的优势环节基础上,形成区域合理分工。通过加强创意产业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菊  苗建军 《软科学》2010,24(1):75-79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以江苏省为例,对28个制造业的科技进步、产业集群、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制度创新、政府阻力等因素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依据各个因素的贡献率得出了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我国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丽  陈迅 《科学学研究》2009,27(2):202-208
 运用1997至2006年我国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藉由天际图分析法及产业关联分析中之向前、向后关联效果及乘数积矩阵分析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跨期变化及变迁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服务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呈扩张趋势,而制造业的影响力则下降;初级加工业的生产资源正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及高级化服务业部门转移;各产业关联程度差异有明显上升趋势,产业总需求矩阵依然存在不对称的产业关联程度关系;产业间相互影响效果差异增大,且相互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尤其表现在非制造业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能够促进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吸收和扩散的数量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基于β收敛的框架,建立一个检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产业创新水平收敛的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产业创新指数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的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会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创新水平收敛。最后还利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样本数据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中等技术行业的绝对收敛速度最快,其次为低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但是,低技术行业创新水平的条件收敛速度最快,次之为中等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仍然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两大动能,政府一方面需要借助于“改革”动能,加速破除限制或阻碍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藩篱,促进知识和技术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制造业各行业部门所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还应继续利用“开放”动能,积极鼓励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甚至主导全球价值链,实现国内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对接和融入,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对我国智能制造与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文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样本,采用DEA-BCC模型对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横向分析,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1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西南地区最高而东北地区最低;地区间的纯技术效率差异水平高于规模效率差异;地区间TFP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多地面临产业发展的不稳定问题。建议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创新网络,因地制宜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吴静 《软科学》2017,(5):21-25
采用AHP主成分分析法,以省际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依据,把西部各省区分为高、中、低三大产业承接区域,基于2005~2014年西部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大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资金转移是影响西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转移次之,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溢出的效率水平最低,说明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并未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密集环节对转移要素的吸收效率大于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最弱,说明当前西部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不高,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和新型技术型产业是进一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将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因素引入装备制造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在分析产业融合因素对装备制造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揭示综合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市场开放水平三个维度的产业特征因素对产业融合与产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投入产出法刻画中国30个省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基于SFA法和C-D生产函数探索性地构建以内生投入因素与外生支撑因素为控制变量和以产业特征因素为调节变量的产业融合因素对装备制造业绩效影响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工具变量法对2001—2017年30个省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及与装备制造业绩效相关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验证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揭示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业绩效提升规律,并据此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是否体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27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9年20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集聚式"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总体上并未呈现行政干预过度问题,转移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显著地被产业集聚所解释;与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易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效应;研究揭示出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的完善以及城镇化同步推进过程中,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对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牟锐  闵连星 《软科学》2015,(4):38-42
基于2002~2010年的全国数据,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信息产业不同部门的经济效应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产业关联结构、产业性质和产业波及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制造业和工业的关联度更强也更稳定,信息服务业表现出向最终消费型基础产业过渡的趋势,而信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宜春市自201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明确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来,着力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和教体新区;全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产业强市,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在对宜春市现状和优劣势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经济辐射能力;整合特色资源,增强产业支撑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要素集聚力;聚集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式发展,改革创新添动力等举措把宜春建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2009~2013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较大,技术转移本地偏好性强;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质量"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际技术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边界效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经济规模、产业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能够调节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从多个权威机构获悉,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未来我国将出台多项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在年内完善和更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及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业内普遍认为,打造跨省市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政策助力下,我国有望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不但能够大幅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战略要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局限及其制约因素之后,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战略要点,如主体制造业的技术要在建立起企业为主体、大学、研究院所为坚实支撑的产业技术体系;高新技术制造业既要进行自主开发并产业化,也要引进外资与技术;要选择一些技术进行攻关;加强区域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协同配合的多级研发格局;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尽可能地促使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使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成为增强制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知识溢出是创新主体之间跨边界的知识扩散和转移,产业聚集与知识溢出的内生互动过程首先是产业聚集促进创新主体聚集区域的知识溢出;创新性知识要素在聚集区域的知识溢出效用与直接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又增强了产业间的内聚引力。创新模型进一步表明,创新性增长不但是创新主体所在区域产业聚集的动机,知识溢出效用还最终决定着全局性创新增长水平,区域创新强度是联系知识溢出效用和累积性区域创新增长的桥梁,强化知识创新的公共物品属性是实现全局性创新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分析的需要重新调整组合了国民经济部门数据,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利用历次的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系统地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主要产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而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优化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