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25个效率驱动国家为样本,应用组态思维和QCA方法整合制度环境层面与心理认知层面的5个条件,探讨影响国家间创业活跃度差异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因果复杂机制。结果发现:(1)高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2条路径,即管制-规范主导型与认知主导型。其中,第一条路径指高创业意愿、高创业机会识别、优越的管制制度与规范制度的联动匹配,第二条路径指高创业意愿、高创业机会识别与优越的认知制度的联动匹配;(2)较之于管制-规范主导型,认知主导型更可能有效地激活高创业活跃度;(3) 2条路径所涉及的制度三要素在解释创业活动时存在替代作用,即创业意愿与创业机会识别水平较高时,只要认知优越,或者管制与规范同时优越,即可驱动高创业活跃度;(4)非高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3条路径,且与高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促进员工创造力成为当代领导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目标。本研究整合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创造力成分模型等理论视角,构建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理论模型,以78个研发团队(78个团队主管,314个团队成员)为样本,对研究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揭示2者关系中的关键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跨层次正向预测效果,且对创造力支持氛围具有正向预测效果;(2)创造力支持氛围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起到跨层次中介作用;(3)创造力支持氛围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跨层次调节效应,创造力支持氛围越高,2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3.
陈耘  赵富强  肖洁  胡伟 《科研管理》2021,42(9):193-200
   跨界整合时代,内外资源融合的双元创新成为组织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员工创造力是组织创新的基础,其作用发挥有赖于组织人力资源实践的支持、积极工作状态的激发及心理安全氛围的诱导。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通过界定AHRP的内涵构成并构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探究了其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分步回归发现:(1)AHRP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与工作繁荣,工作繁荣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2)工作繁荣部分中介AHRP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3)心理安全感负向调节AHRP对工作繁荣的直接作用以及其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元领导理论、创新理论和组织社会化理论,旨在探究双元领导对新员工社会化适应与创新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以354名企业新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双元领导与新员工创新行为和任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2)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在双元领导与新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角色清晰在双元领导与任务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4)领导力对双元领导与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角色清晰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效应。最后,对研究结果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98位入职在半年以内的新员工群体进行纵向动态追踪研究,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视角,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创新情境下双元领导效能机制整合模型。考察了双元领导对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尤其是检验了新员工基于"认知"的创意过程参与感和基于"情绪"的情绪智力的双重中介作用以及新员工感知的组织创新氛围和反馈寻求导向等组织特征和个体特征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双元领导与新员工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创意过程参与感和情绪智力在双元领导与新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从组织特征出发,新员工感知的组织创新支持氛围对双元领导与新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强化效应;从个体特征出发,新员工反馈寻求导向对双元领导与新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强化效应。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研究返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从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人特质两个层面入手,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规范、资源拼凑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影响创业意愿.结果发现:①强创业意愿驱动分为3条路径,即顺"势"而为型、谋事在人型和如鱼得水型.其中,第一条路径指良好的社会规范和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低资源拼凑能力的联动匹配;第二条路径指良好的创业教育培训、高创业自我效能感、高资源拼凑能力联动匹配;第三条路径指良好的社会规范、高创业自我效能感、高资源拼凑能力联动匹配;②与顺"势"而为型和如鱼得水型相比,谋事在人型是一条更为高效的影响路径;③非强创业意愿驱动机制有3条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VUCA环境下,员工创造力对组织维持生存和保持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积极情绪扩展—构建理论,从个体积极情绪视角探讨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针对收集的304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和Mplus数据分析软件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变革型领导对员工责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员工责任行为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员工责任行为在变革型领导和员工创造力的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5)积极情绪正向调节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即与低水平的积极情绪相比,当员工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积极情绪时,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强。丰富了对员工创造力的研究,也可为企业充分激发员工创造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理论、双元学习理论和创造力相关理论,探讨双元型人力资源系统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以3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336名研发人员为调查对象,运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双元型人力资源系统与员工创造力呈显著正相关;双元学习在双元型人力资源系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境分离能力对双元型人力资源系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效应.研究结论不但丰富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对如何在创新过程中开展双元学习和激发员工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团队目标取向视角出发,探索在动态环境下双元领导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构建双元领导行为、团队目标取向和团队创造力的概念模型。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41个创新团队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变革型和交易型领导具有二元平衡关系,基于两者交互的双元领导行为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2)变革和交易型领导提升团队创造力的路径机制不同,变革型领导通过团队学习目标取向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团队创造力,交易型领导则通过绩效证明目标取向影响团队创造力;(3)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双元领导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员工创造力是组织创新及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影响组织效能和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以114名来自浙江15个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样本,本研究揭示了探讨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员工心理授权和员工创造力,且员工心理授权在变革型领导和员工创造力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提高员工创造力,领导者不仅需要塑造自身的变革型领导风格,而且需要努力为员工营造一种心理授权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我概念视角,引入家庭支持型领导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评价路径(组织自尊)与认知路径(内部人身份感知),构建了相应的链式中介模型。为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和集合关系,采用多项式回归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对314份与178份员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以后,家庭支持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组织自尊以及内部人身份感知都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家庭支持型领导能通过组织自尊与内部人身份感知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3条路径——组织自尊单独的中介作用、内部人身份感知单独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自尊—内部人身份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3)家庭支持型领导与组织自尊同时较高或较低时都能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且较高比较低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促进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及社会嵌入理论,文中从组织情境中的外在资源和员工个体所具备的内在资源2个角度,以工作双元压力作为自变量,工作繁荣为中介变量,以员工创新力作为结果变量构建文中的研究模型.从组织情境特征中选取领导授权赋能和组织支持感作为工作繁荣之间的调节变量,为工作压力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寻找新的边界.通过对352个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分析了双元压力对员工创新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挑战性压力对员工创新力有积极效应;阻断性压力对影响员工创新力有消极效应;领导授权赋能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挑战性压力与工作繁荣的关系,负向调节阻断性压力与工作繁荣的关系;工作繁荣对双元压力和员工创新力有中介关系.本研究深化了个体和情境因素对员工创新力的影响机理,对企业创新管理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鑫  李洋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0):162-168
深入研究越轨创新产生机制,构建以领导创造力期望为自变量、越轨创新行为为因变量、促进定向为中介变量、员工资质过高感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领导创造力期望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促进定向在其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当员工资质过高感处于较高水平时领导创造力期望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程度随之提高.得到管理启示如下:企业管理者应积极营造支持创新的组织氛围,在管理实践中给予员工支持和承诺,同时对员工资历要有充分了解,并注意在合理范围内控制员工自筹资源的能力以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5,(10):96-100
以江苏省两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中的532名员工及其89名主管为研究对象,探讨辱虐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讨论和检验员工传统性和组织宽容氛围在以上关系中所起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构建了中介性调节作用模型。结果表明:员工传统性在辱虐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了方向调节作用;对于低传统性员工而言,辱虐型领导制约了员工的创造力;但是对于高传统性员工,辱虐型领导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并且这一调节作用被组织宽容氛围部分中介。  相似文献   

15.
孙英姿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1):136-139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了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路径.提出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心理契约在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中起中介作用,且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创新行为的路径;组织层次与团队层次对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提升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英姿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1):136-139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了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路径.提出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心理契约在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中起中介作用,且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创新行为的路径;组织层次与团队层次对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提升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双元领导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点问题,成为了领导力研究一个崭新切入点。然而,既有研究较多关注双元领导的结果变量,对于其影响因素和路径缺乏研究。基于此,选用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作为双元领导切入点,运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技术,探讨了层次型组织文化、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强度对其影响的联动效应。结果发现: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强度是激活领导者变革—交易双元领导行为的必要条件;第二,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强度,低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有机化组织结构的联动效应,或者高人力资源管理强度,高层次型组织文化,高环境不确定和机械化组织结构是是领导者变革—交易双元领导行为产生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组织核心竞争优势重要来源的员工创造力,受到员工个体特质以及组织氛围感知的影响,然而对于个体特质与组织氛围感知的交互作用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基于个体和环境双重视角,通过对多种行业多个岗位类型员工的样本数据的搜集整理,研究发现,个体认知风格、任务特征以及上司支持与员工创造力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与员工创造力显著负相关的是资源状况、认知风格与任务特征的交互.而认知风格与上司支持的交互作用与员工创造力呈边际显著的负向关系.为了提升员工创造力,企业应该注重员工认知风格的识别和组织创新氛围的营造,并密切关注组织氛围感知对于不同认知风格员工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关注领导风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而忽视了领导自身的创造力对下属创造力的重要作用。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阐述了领导创造力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机制,检验了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权力距离氛围与组织创造力支持感的调节作用。基于448份企业主管—下属配对样本(93个团队,448个员工),采用多层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领导创造力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在领导创造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团队权力距离氛围对领导创造力与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组织创造力支持感正向调节了角色宽度效能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即组织创造力支持感越高,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20.
双元领导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化需求,然而在个体层面,双元领导能否提升员工创新绩效尚未可知。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了双元领导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和知识共享意愿这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利用层次回归法对从江苏、河南、贵州的25家企业中的301名企业员工填写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双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且其影响程度大于单一领导(风格),内部人身份感知和知识共享意愿在上述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两者构成的中介链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