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院裁判对后诉案件具有预决效力,进而使得当事人免于举证的理论基础——既判力,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且从既判力的角度审视,我国现行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做法都存在诸多不当,故法院裁判预决的事实作为民事诉讼免证事实存在正当性方面的欠缺。  相似文献   

2.
客观预备合并之诉至少包含两种请求或诉,即先后位请求或先后位之诉。对于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一审裁判规则,具体而言,如果先位之诉全部胜诉,法院毋庸裁判后位之诉,后位之诉效力待定;如果先位之诉部分胜诉,往往也代表先位之诉所涉及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成立,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宜再继续裁判后位之诉;如果先位之诉败诉,无论后位之诉有无理由,法院都应当对后位之诉作出裁判。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的证据效力虽来源于其既判力,可产生相对免证效力,但不同性质案件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因其赖以确定存在所要求的证明标准不同,在其它诉讼中并不具有当然的免证效力,还要甄别作为证据的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与本诉讼待证事实间法律上因果关系和逻辑上可推定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院调解的既判力,各国立法不尽相同,学理上亦多有争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两则真实案例分析了法院调解的特征,认为法院调解程序的非严格性和调查事实的不完全性导致了调解与判决存在诸多效力差异,一旦民事调解书所确定的法律关系成为后诉中的先决问题时,不应赋予其约束后诉法院的预决效力。当民事调解存在瑕疵甚至错误时,不必局限于通过再审程序进行救济,法官可以通过合理的文义解释灵活地处理纠纷。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事、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当事人利用关联诉讼进行恶意诉讼、欺诈诉讼的现象呈蔓延趋势。受前苏联诉讼理论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判决效力绝对化的观念,导致法院在处理关联诉讼时面临困境。司法解释对于前诉判决认定的事实在后诉中仅简单地以免证事实来处理,为不诚信当事人制造关联诉讼提供了可乘之机。确立判决效力的相对性观念,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原则上仅约束案件当事人,其对后诉法院的拘束力也应当仅限于前后诉当事人相同的情形,可以为法院处理关联诉讼提供合理的裁量空间。规范判决书的书写,明确判决理由部分对于事实的认定,限制不当扩大认定事实的范围,严格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制裁措施,都有利于规制不当的关联诉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商品房消费领域内因买受人物权期待权与抵押权竞合衍生的社会纠纷日益凸显。通过对29份司法裁判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买受人针对裁判确认的抵押权申请排除执行而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合理性之争、买受人物权期待权和抵押权优先受偿权保护顺位的质疑以及统一裁判尺度的缺失三大瓶颈。为破解司法认定困境,本文提出以确定买受人物权期待权的法律性质、审慎分析买受人物权期待权的规范构成要件及其事实证明、不同要件事实进行区别处理为核心的司法认定“三步法”,为此类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司法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运用,追求准确、规范、简洁、质朴、庄重。语言表达要求加强裁判说理,把案件事实和裁判结果有机结合。研究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和说理要求,对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人民法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德国法学方法论在我国的深入推广和《民法典》的实施,请求权基础思维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纵观其推广历程,重点仍处于民法教育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未广泛应用于具体的审判程序中,大部分关于请求权基础的应用只体现于其作为法律规范的作用,而未按照“诉讼请求→法律规范→要件事实→判决结果”的规范顺序进行,致使请求权基础的方法论功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归根于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以法律关系为中心的裁判思维以及民事实体理论与程序理论的脱节。针对部分裁判人员对请求权基础的理解存在差异,请求权竞合问题导致实体法和程序法衔接受阻等现实困境,应从发挥法律关系思维优势、平衡实体请求权与诉讼标的之间的冲突以防止“重复诉讼”、利用诉讼的客观合并有效处理请求权竞合问题等三个方面推动请求权基础思维的运用,进而加强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之间的融合,保障裁判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增加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有关规定。2015年最高院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又进一步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作了具体全面的规定,司法解释的进一步细化规定,为该制度提供了规范层面上的正当性理论基础。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以及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构成对第三人的事后救济体系。第三人撤销之诉在规制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第三人利益、实现正义价值追求;节约司法资源、减少裁判的随意性;并赋予案外第三人司法活动监督权。在制度运行初期的特殊阶段,该制度在主体范围以及客体范围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183起学生诉高校行政案件的实证研究,分析学生诉高校行政案件的时间、地域、类型、审级等特点。围绕案件审判的疑难焦点问题,研究发现:司法诉讼中,高校对学生作出的学位学历、学籍管理等行政行为可诉,高校是适格被告;法院对学术性纠纷和非学术性纠纷采用不同的审查强度,但争议较大,类案不同判现象突出;高校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错漏较多,由此导致败诉的案件比例较高;高校行政行为对学生重要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事实认定适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建议尽快出台高等教育行政案件司法解释,合理把握司法审查的介入程度,提升高校依法依规和依章程管理的能力,使高校办学自主权与司法审查权保持理性张力,推进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苛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一致,致使公权和私权启动再审程序有严格的时效和案件范围的限制,造成再审制度的理念和设计与生效裁判之间的冲突。有必要在司法主体更新司法理念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诉权,建立再审之诉,实现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整体重构。  相似文献   

12.
民事裁判博弈是指利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民事裁判过程.它需要假定参与者是理性的,主要讨论的是双方当事人和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如何通过选择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民事裁判完全具备博弈分析的条件,对民事裁判进行博弈分析是完全可行的.运用博弈理论进行裁判不仅可以减少矛盾冲突,提高法律的实效性,也有利于查清事实真相,抑制当事人诉讼欺诈.民事裁判博弈具有信息不对称、动态互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20,(1):54-63
我国民事诉讼诉答文书缺乏具体规范要求,当事人或者代理律师书写诉答文书颇具任意性,诉答文书的补充、修改缺乏规范约束以致诉答颇具流动性,被告或被上诉人不提供答辩状很普遍,法院也并不要求提供,使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功能受限,庭审效率受影响,当事人程序公平权利受损,与近几十年的司法改革、诉讼程序规范的改进脱节。国外的诉答程序、诉答状规范具有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改革现状,建立诉答有效的文书规范,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当事人的公平程序权利,保障裁判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从司法裁判这一诉讼实践的视角而言,裁判事实对于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及法律的权威性至关重要。在哲学视野中,怀疑获得客观知识的可能性,转用到法学上就是裁判事实真理性的发现似乎遥不可及,传统的司法裁判所认为的“真实可以被发现”被打上了问号。文章在梳理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基础上,在尊重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基于民事诉讼的视角对影响裁判事实形成的各种制度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以还原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谋求对裁判事实基于审判需要的理性重构。  相似文献   

15.
人民法院二审民事裁判是终审的裁判,对民事诉讼当事人各方都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其生效点的不同对当事人会有不同的实际影响,而有关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人民法院二审民事裁判生效点应该规定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时。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无效婚姻之诉的特殊情形,自然消亡婚姻无效之诉的程序问题在我国立法规定中语焉不详,然在司法实践中却有解决之必要性。在程序的适用上,其程序法理特性符合特别程序;在当事人适格的范围中,由于存在自然消亡婚姻的事实,因此该法律事实发生于诉前或诉中的时间差异决定了诉讼所列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不一致;在该特殊案件的管辖上,申请人为配偶一方或者利害关系人亦决定了法院管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证据法中的推定是一种特殊的证明规则,法律(广义)基于特定目的将诉讼中的某些事实预设为真实,法院在不存在合理反证的情况下,应该直接认定这些事实。它仅指法律上可反驳的推定,所谓事实上的推定和无基础事实的推定均不是证据法上的推定。适用推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推定的存在及其效力,应依裁判地的法律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国家出台房产新政后,由于对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理解与执行的不统一,导致全国各地对房产新政引发的退房案件裁判各异,有违法治原则。原因在于民意对司法的侵蚀,使司法不能有效回应;法律规则本身的纠结影响了裁判的统一。司法不仅应考虑社会效果.更要考虑社会预期厦裁判导向。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异议之诉是保障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实体权利在执行程序中不受侵害的重要制度,可分为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其目的在于全部或部分排除执行依据的执行力或排除对特定标的物的执行。我国现有的异议之诉的立法缺陷在提出异议之诉的主体、异议之诉的审查程序、审理结果、对异议之诉的救济和监督等方面均有体现。在对执行救济制度的程序价值全面认识之后,应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对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实体权利给予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角度看,诉对当事人的价值有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分,其产生基础在于与之相对应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和主体中心正义观。当事人之诉除了追求实体价值之外,还注重追求程序价值。对此,在民事诉讼法改革的道路上,应当以诉的价值为一个独立视角,紧密关注诉对当事人的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谨慎设计对诉的处理程序,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