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经济领域,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是服务价值论的新概念;服务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有其特殊性,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产品以活动形态存在;劳动价值论从物质领域拓展到服务领域是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在商品价值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如: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劳动生产率创造价值。这些观点都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只概括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而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应包括在内,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新时期生产劳动的丰富内涵,以利于走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误区,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作指导,破除防碍认识深化的种种教条和框框,结合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消除人们对服务性劳动的偏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等知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更新劳动价值观念,促进收入分配关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4.
第三产业窨能否创造价值,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90年代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生产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论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正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从生产劳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标准以及精神生产领域,商业流通领域,服务行业领域的劳动生产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原理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及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别对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进行创新探究,提出并贯彻了对劳动价值论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创新的原则精神,还与经济理论界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商榷,通过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若干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新时期生产劳动的丰富内涵,以利于走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误区,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指导,破除妨碍认识深化的种种教条和框框,结合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消除人们对服务性劳动的偏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等知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更新劳动价值观念,促进收入分配关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产劳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标准以及精神生产领域、商业流通领域、服务行业领域的劳动生产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论断,会导致一系列的理论的实践的后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适用于精神生产领域和服务生产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又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它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仍然符合劳动价值论,它同样具有劳动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形态的创造性飞跃;数字劳动表现出一种自由自愿的劳动形式,使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对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进行探析,推动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诞生将会引起社会价值观念、分配理论、经济结构、社会就业、政府政策、管理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将面临一系列的全新挑战。因此,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之更加符合日益变化着的经济现实,就成了一个十分迫切而又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试图通过扩大生产劳动的内涵,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延伸到精神产品生产领域,并以此来说明即将出现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变化了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的劳动具有重大作用及发展,劳动价值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把商品的概念由物质产品扩大为劳动力、运输业和服务,并提出运输业和劳务部门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向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紧密结合实践,推进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努力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应对现代科技时代的经济发展的现实,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尺度”。随着信息网络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知识、技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脑力劳动正由传统的“直接体力劳动”的劳动为主逐步变为主导地位;生产劳动的外延逐步扩大;劳动的作用形成发生了变化;复杂劳动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如此众多的变化,已促使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具体观念和概念需要进行交流、发展和丰富。例如:现代科技时代需要扩展劳动的范畴;研究、概括科学劳动、服务劳动、知识劳动等新理论范畴,新知识、高科技创造不创造价值;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发生新变化,对资本主义的基础,即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产生着新的影响,等等新问题、新变化、新现象需要新的理论探索、概括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产业究竟能否创造价值,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90年代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生产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论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正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产业究竟能否创造价值,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90年代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生产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论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正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把劳动引入经济学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然而,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并没科学地回答:其一,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二,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其三,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9.
流行观点认为,劳务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1.固守物质产品中心论,并以此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无视精神产品和劳务也是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2.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把使用价值的再分配混同价值或收入的再分配;3.只注意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生产为研究出发声、,忽视了马克思对在当时还微不足道的第三产业的舍家以及当代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客观现实。由此得出结论:国民收入是由包括劳务部门在内的所有生产部门共同创造的,劳务收入不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而是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当代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新认识。这些问题是:(1)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2)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必须扩大,但不能任意扩大;(3)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