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 (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  相似文献   

2.
【实录】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5(17÷2)厘米,所以是149-8.5≈141厘米。生3:我想可能是140厘米,但我说不出理由。师:大家的猜想很丰富,也很真实。究竟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相似文献   

3.
一、探究平均数1.估计平均数的范围。师:同学们,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的问题。(出示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白鸽小队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知道的请举手。(大约有10个学生举了手,大多数人面带疑惑)生:我觉得这个小队平均身高是141厘米。师:141厘米,你是怎么想的?生:(142 140)÷2=141(厘米)。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四五个学生举手,大多数学生仍然有些犹豫)生: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还不知道,不知道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师:也就是说,你认…  相似文献   

4.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厘米)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郾5厘米,所以是149-8郾5≈14厘米。师:究竟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有没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主验证,全班交流)生3:(149+146+136+132+142÷5=141(厘米…  相似文献   

5.
润物细无声     
丁爱华 《四川教育》2004,(10):45-45
上《求平均数》这一课,同一内容有着不同的上法,一般都会强调求平均数的两个方法,即“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特级教师刘德武也上了《求平均数》这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质含义,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手动教具,利用教具中三个孩子的身高问题,鼓励学生预测某个孩子的身高“长”到什么高度,才能使三人的平均身高达到预定的高度。这一环节令许多老师感到不解:第一,教具上没有任何刻度和数据,学生虽然意识到了为了达到某平均值,必须让其中某个孩子“长”,但是到底“长”多高才合适呢?这个教具不能很好地进行评价。第二,老师在处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固定模式,固定模式会导致学生列错算式,他们也不易找出错误原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学中忽视了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现就应用题中的对应关系举例说明如下:一、平均数应用题中的对应关系例:五年级两个班,甲班45人,平均身高IM厘米;乙班43人,平均身高136厘米,这两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这题按照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模式:"总数量子总份数一平均…  相似文献   

8.
[知识导序 ]整理数据平均数统计表 表外 :标题、日期、单位说明表内 :表头、纵横栏目、数据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知识导练 ]在日常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中 ,特别是进行科学研究时 ,人们常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情况 ,这就需要收集数据 ,并把数据加以分类、整理 ,需要求出数据的平均数 ,或者制成统计表、统计图 ,用来反映所了解的情况。(一 )求平均数希望小学统计五年级学生的身高 ,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身高 (米 ) 1.35 1.381.4 11.4 4人 数 4 17 332 6  求五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想一想要求五年级学生的平均身…  相似文献   

9.
验算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却被有些学生忽视,从而降低了解答应用题的正确率。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应用题的验算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验算方法。 1、估计法。即把计算结果与自己所估计的结果相比较,以此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例如:“四年级一班有22个男生,平均身高134.8厘米,18个女生,平均身高135.2厘米。全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这样计算:  相似文献   

10.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12):42-43
<正>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11.
统计思想不啻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渗透着,若辅以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将有助于探求中间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统计思想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的渗透。 在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于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懂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更要狠抓问题中具体的平均数实际含义的理解。比如所谓“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指的是“这组同学的总身高”除以“这组总人数”所得的商;又如所谓“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指的是“这个敬老院老人的年龄总和”  相似文献   

12.
片段回放: 一、分组探究 (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学生有三种猜想:①141厘米;②高于141而低于142厘米;③低于141而高于140厘米.针对学生的三种猜想,黄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  相似文献   

13.
片段回放: 一、分组探究 (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学生有三种猜想:①141厘米;②高于141而低于142厘米;(勤低于141而高于140厘米。针对学生的三种猜想,黄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35):42-43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15.
片段回放:一、分组探究(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学生有三种猜想:①141厘米;②高于141而低于142厘米;③低于141而高于140厘米。针对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让两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身高。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故意找班上较高和较矮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不高不矮的某同学身高作标准时,老师及时…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例5:三年级第一组有6个同学,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6厘米、141厘米、139厘米、137厘米、135厘米、140厘米。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随着数与计算内容的延伸,解决问题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以前所学过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和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在“统计”中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面积”中学习有关长方形、  相似文献   

19.
申建春 《湖南教育》2002,(10):44-44
听了汪老师上的“求平均数”一课,感受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体验了。这是课程改革的良好开端,预示着课程改革必定会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曾经听过很多上“求平均数”的课,一般是在求平均数的方法与技巧上着力,学生掌握了一套求平均数的技巧,而对平均数的理解与感受却显得缺乏。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讲究计算的模式,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价值,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含义。汪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要学生上台测量6个学生的身高与体重,学生作好记录,然…  相似文献   

20.
今天,智慧小博士想和大家一起算算有趣的平均分。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只要用“总数量÷份数”就可求出平均数。但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就不能简单套用公式了。一、四甲班共有学生41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3位同学因病缺考,参加考试的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后来3位同学补考分别得了100分、96分和85分,现在全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思路一:用“全班的总分数÷全班人数”就能得出全班的平均分,全班人数已知,关键是求出全班的总分数。80分是38位同学的平均分,用80×38求得38位同学的总分,再加上补考的3位同学的分数就是全班的总分。由此可以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